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明体     
永明体是流行于南朝时期的一种新的诗体,因其最早形成于齐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年间,故名。关于永明体的产生,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有较明确的记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跳、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颥,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人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相似文献   
2.
魏晋六朝时期,诗文用典风气浓厚.流风所致,隶事炫博,乖离表达需要,渐成诗文蠹病.沈约提出“用典从易”“不使人觉”的观点,其诗文中之佳作,能融化典故,浑然一体,对南朝用典论及其实践,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批评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永明体作为齐代诗史重要阶段的突出标志,它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诗歌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谢朓、沈约作为永明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学习南朝乐府,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并对语言进行构建,集中体现了永明山水诗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4.
沈约声律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四声八病”说,这一理论既从正面提出诗歌创作的声律主张,亦从反面指出创作中应力求避免的病犯,是一种提倡形式技巧的理论。在其指导下创作的“永明体”诗歌句数呈现出由多到少、由不定到统一的趋势,并出现大量平仄合律的句、联,形成最早的“对式”声律结构,在体制上向成熟的律诗靠拢,是诗歌律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诗体。  相似文献   
5.
《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都记载了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与沈约有着重要的关系。刘勰完成《文心雕龙》之后,干之于沈约沈约“大重之”,谓其“深得文理”。对于《刘勰传》中的这些记载,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刘勰为何“欲取定于沈约”、为何“无由自达”及沈约为何“大重之”等问题作了考论。  相似文献   
6.
沈约是齐梁时期的重要文人 ,他开辟了当时诗坛的新风气。他的诗声韵和美、自然平易 ,而且讲究情景交融 ,促进了自觉意境诗的初步形成。沈约诗歌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鲜明的创作特色影响了齐梁诗歌  相似文献   
7.
齐染时代是陶渊明这一化原型成型的关键而又重要的时期,陶学与陶渊明接受的成就都达到了南北朝时代的高峰。作认为,沈约用大量的史实完成了陶渊明这一隐逸化原型的打造。江淹第一次在学史上对陶渊明的诗风给予界定,第一次认定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开创之功,并首次确立了陶渊明的学创作在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沈约以发展变易思想审视历史,把历史看成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看到后代对前代的因革损益,认识到历史上许多事物都具有相对性;又以天人感应思想思考历史,将君主受命视为天意,以阴阳灾异解释历史现象。沈约还以民本思想为依据考察历史演变,看到了民心对于巩固统治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要行善政,肯定那些因民、顺民官吏的业绩。他对人物的评价受到玄学思想的一定影响,但主要是以儒家伦理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沈约诗文用韵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沈约诗文用韵,旨在得出其用韵概况,以期了解其用韵分部与《广韵》分部之关系。通过圈联、归纳韵脚,沈音共得四十六部。阴声韵十七部、阳声韵十四部、入声韵十五部。把沈音韵部与《广韵》韵目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四点,如《广韵》开合口分为两韵的,沈音同为一部;《广韵》中重韵,沈音中未见。四声分用。  相似文献   
10.
沈约是南朝创作佛教作品较多的文人,其佛教作品创作时间上集中在永明年间和天监初两个时期,内容上包括通论或专论类、义章类、争论类、杂论类四类。其佛教思想主要属于大乘涅佛性学说,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主张通过渐修而达顿悟,强调慈悲戒杀。同时,其身上又体现了鲜明的儒、释、道三教调和性,儒家进取思想是其安身立命之基,释道二教则是其精神解脱之途。其中有政治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社会环境、时代风尚的影响和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