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服虔注解《汉书》言简意赅,精审明了,与其在注释方法上的积极探索密不可分。而这些方法又充分体现出其“随文释义”“随文注音”的显著特点。不仅为后世注家提供了颇为详实的资料,而且在注释方法上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反"最早使用于音学领域是佛教译经中用汉语音二合对译梵文音,进而作为专门的二合注音术语;"切"最早用于论说语音时是"精确、确切"的意思,中唐以后其使用义变化相当于"反";此后,"反""切"皆是"二合"注音术语,不再有分别。  相似文献   
3.
王振 《西藏研究》2020,(1):123-129
《嘉绒译语》记录了清代前期的嘉绒四土话,通过其中的藏文和汉字注音可以大致归纳近300年前嘉绒话音系。《嘉绒译语》中藏文和汉字都有给嘉绒话注音的功能,均不容忽视,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裴注在正文中为生僻字、多音字注音,采用直音、反切注音,共70例。直音有38例,反切有32例。  相似文献   
5.
追溯中国汉语语音研究的历史,汉末反切的发明是其肇端。对于反切之起源问题的考释,当将研究视角定位在对音节两分的审音能力的形成——反切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域。在字母、四声、韵书还没有出现之时,作为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的方法的反切首先出现,它不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产物,也不完全是来自西域梵语,而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本土音节分析能力的积淀,是反切产生的内在因素、产生的沃土;伴随佛教而来的梵文拼音原理的传入,是反切产生的契机。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之下,产生了在中国运用时间达近两千年之久的反切。  相似文献   
6.
一部名为<新现代藏英词典>( The New Tibetan 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Tibetan,以下简称<新>)的词典2001年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词典有几点值得注意:①主编是著名藏学家、美国凯斯西保留地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人类学系主任兼西藏研究中心主任Melvyn C.Goldstein,而且有藏族参与编纂工作.②收词丰富,多达8万余条.有古词,有新词; 有现行的口语词,也有书面语以及旧式公文用词;有中国藏区用词,也有中国境外藏胞社区用词.③每一条都有注音.④把动词分为主动动词(active verb)和非主动动词(involuntary/inactive verb)两类.⑤许多名词词目都附有相配的动词, 对造句、作文非常有用.⑥例句多, 对理解词义和用法大有帮助.本文不打算对这部词典作全面的评论,下面只把我们在使用中看到的3个问题提出来,与编者商榷.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三套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人教版、北师版、江苏版)共10册课本的注音情况,发现三套教材版际、版内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静态和动态注音不一致性、不规范方面的问题,以及与语文教学有关的语言规范性问题.认为不同版本或同一版本教材注音保持版际或版内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是教材尤其对学生进行规范性教育的小学教材要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分析识记书面语言的心理过程出发 ,指出大量使用国际音标对英语拼读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 ,在综述我国近年出版的几种英语简易音标的基础上 ,介绍一套新的就字注音方案。  相似文献   
9.
战国文字在原有形体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孳乳产生新的形体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出土文献看,战国文字注音形声字所加注的声符与原字之间的语音关系比较密切,而且有明显的规律性。战国文字大量注音形声字的产生应该是由于原字语音发生了变化,从而对原字加注声符以利于更好地标示读音。  相似文献   
10.
蜀刻文谠注、王俦补注的《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是现存仅有的较完整的韩集单注本,对于研究宋代蔚然成风的韩集注释的盛况,进而研究宋代版刻的发展及其格局都有重要意义。文注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详赡,而王俦的补注则广泛吸取了宋代众多韩集注本的成果。王俦吸收诸家成果的途径很可能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由此,该书的刊刻年代可以进一步准确地予以定位,而该书的流传不广也可以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