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穆史学思想有几个特点:一是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政治非专制论、中国传统社会非封建论、“史心“论、“古史层累地遗失“论。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经国济世“的精神。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史观“、“生命史观“、“变化史观“、通史观念等理论。  相似文献   
2.
刘宋儒学的熏染、济世精神的传承、谢氏一门的济世情怀影响了谢灵运济世思想的形成。谢灵运济世经历包括济世宏愿、撰写《撰征赋》、永嘉修政、上《劝伐河北书》等。在其辅佐刘毅、改依刘裕、被贬永嘉、出任秘书监、出守临川的仕宦生涯中充满了仕与隐的矛盾,他的山水诗中蕴含“济世情怀”、仕隐的矛盾和“济世”之隐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刘鹗的《老残游记》作为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体现出传统宗法专制社会大厦将倾之时有先见之明的知识分子对国运的忧虑与兼济之情。文章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从刘鹗的思想资源、政治观点和救国方略、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文学观点四个方面,探究以刘鹗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历史变革境遇中所经历的思想巨变与应对策略,从而为揭橥新旧思想的转换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草堂时期,虽然志在隐逸,但潜抑的济世思想仍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济世思想与隐逸之志的矛盾使诗人的人格形象表现出"狂人"、"囚人"、"幽人"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心态和情怀.文中进一步探究了其中深层的文化心理根源是诗人的道统人格与高层权势之间的矛盾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他以自己饥寒交迫却心怀济世救人的大志,在“安史之乱”唐朝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深重苦难中,在飘零的仕途上,背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使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勇敢地攀上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成为一代诗圣。  相似文献   
6.
对古典美学的迷恋与寻索,使王充闾在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思想者与诗人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这种冲突与协调既表现为儒道思想在他身上的对立和互补,又表现为对东方传统的回归与对西方现代思想的拥抱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胡羽 《华人时刊》2007,(5):52-55
1929年,中国国内一些鼓吹废黜中医的西医权威,提出了“通过中医登记制度,禁止在世中医收徒办学,听任其终老,以使中医界后继无人,达到中医自然消亡之目的”的废止中医议案,结果引来骂声一片和口水无数;77年后的2006年,“灭绝中医”言论沉渣泛起,一位知名教授在网上向中医发难,大放厥词“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到民间”,被中医专家和中医爱好者斥之为“数典忘祖的一场可笑的闹剧,看起来有人确实病得不轻”。  相似文献   
8.
唐明邦 《船山学刊》1996,(2):158-168
魏源生活在中国社会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的历史转型期。他是在中国人民经历长期闭关锁国之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历史人物。魏源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饱受传统儒学教养。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举起近代早期启蒙思想的大旗,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呼号社会改革。他的经邦济世思想,深深打上《周易》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强力意志与人类学视野下的诸葛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达 《社科纵横》2007,22(2):98-99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经典,在唯意志论美学理论及人类学视野下,这一形象超越了中国封建儒生的精神内涵,蓄蕴包容了特殊的强力意志和济世情怀。作为一位东方式的超人,他永远走不出他自己打造的精神囚笼,酿成了最终的人文悲剧。  相似文献   
10.
柳永一生仕途蹭蹬,流落多舛。时人和后人称为浪子词人,但终其一生从未放弃功名利禄,他屡试不第,不仅没有绝意仕途,反却“始悔以文词先得名为己累”。从功名思想的形成原因,仕途的坎坷,及其济世立名理想的破灭来谈柳永的政治理想。这对于全面了解和评价柳永具有明显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