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1.
侠客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明代徽州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侠客文学体裁作品出现了创作高潮.这其中,安徽小说家潘之恒创作的笔记体小说《亘史》中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颇具特色的侠客形象。而那些女性侠客,更是以非凡的身手,细腻的情感,在传记文学史上为女性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潘之恒的<亘史>是凌濛初白话小说集"两拍"的主要蓝本之一.明天启七年(1626)冬,凌濛初因参与选评<鸾啸小品>而接触了潘之恒的全部遗稿,获得<亘史>原本已有但汇刻时未曾缀入的"谭部"与已曾刊行的"侠部"、"艳部"及"外篇"中的部分篇目,并于该年冬以其为基础编成白话小说,收入<拍案惊奇>;数年后,又利用余下的资料编成部分作品,收入<二刻拍案惊奇>.在现存世刊刻最早而卷帙不及原书十分之一的明天启六年鸾啸轩汇刻本<亘史>中,我们仍能发现一些作品被"两拍"用作蓝本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冯梦龙《丘长孺》一文所述故事内容的考实,对长期以来就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产生的分歧和争论,作一次全面、系统的辨析。以澄清至今仍然困惑学界的几个问题,并希望能对《金瓶梅》的成书、流传、作者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潘之恒和汤显祖在留都金陵曾经有过短暂的交往,潘汤二人彼此之间的相互赏识及友谊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戏曲嗜好及共同的文艺观上的。潘之恒在与汤显祖的交往过程中,也受到其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进步的发展的文艺观和戏曲观,以及独树一帜的戏曲表演理论。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书中描写的斗“叶子”,是万历时期兴起的一种博戏方式,该博戏始于昆山,发展在徽州。明代万历间版行的二部“叶子”游戏规则的著作均出自徽州人汪道昆,潘之恒之手。“叶子”起初只有40张牌,汪道昆把它演变成48张牌,每门多了2叶。插入的8张牌深含蕴意,通过对“叶子”的演变发展,一可能界定《金瓶梅》的成书时间;二可以从西门庆对货币流通思想意识的探讨来证明《金瓶梅》作者对金钱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研究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对晚明皖南戏曲家的影响 ,探讨李贽对梅鼎祚、潘之恒、汪廷讷的戏曲创作和戏曲观的影响 ,他们得风气之先 ,在戏曲创作或评论中表现出追步文化新潮的意识 ,开拓戏曲创作主题 ,扩展戏曲欣赏趣味。  相似文献   
7.
"情痴说"是潘之恒戏曲表演论的基石,它是晚明戏曲理论中"主情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与晚明文人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情痴说"强调演员的情感体验,与西方戏剧表演论中体验派的理论接近.通过潘之恒的"情痴说",我们对中国古代伶工注重内心情感体验的认识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书中描写的斗叶子,是万历时期兴起的一种博戏方式,始于昆山,发展在徽州。明代万历间出版的两部叶子游戏规则的著作均出自徽州人汪道昆、潘之恒之手。叶子起初只有40张牌,汪道昆把它演变成48张牌,每门多了2叶,插入的8张牌深含蕴意。通过对叶子演变发展的分析,一可界定《金瓶梅》的成书时间;二可通过西门庆的货币流通思想来证明《金瓶梅》作者对金钱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10.
潘之恒     
潘之恒(1556~1622年),字景升,号鸾啸生、鸾生、亘生、庚生、天都逸史、冰华生、天都外史、山史。因为他须鬓如戟,所以别人又称他髯翁,他也自称膂髯。出身徽商世家、书香门第,先祖经营盐业、当铺,家资雄厚,在金陵(南京)、苏州、歙县均有产业。年轻时过着衣马轻裘、优游散漫的生活,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少年时代就以善于作诗而名扬乡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