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秦朝为实现君主专制和王朝的大一统,在文化上实行了以“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政策,从而开启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先河。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巩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并帮助实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然而,这种专制性的文化政策也为秦朝的统治增添了一些专制和暴力的色彩,成为秦朝最终暴政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焚书坑儒”这种秦王朝的文化专制政策为契机,分析中国古代专制制度拥有长久生命力以及朝代更迭必然发生的原因,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2.
除政治、思想等原因之外,秦朝当权者更基于一种社会经济考虑,将一次“廷争”渐次升级成“焚书”和“坑儒”运动,最终构建出一种解决劳力不足问题的变通手段:政府采取“灭学”的方式一再“逼士入农”,试图以此调整人口结构,进而相对扩充劳动力,缓解经济危机。此一改革理念,在当代社会转型之际,足资知识分子反思!  相似文献   
3.
秦代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十年时间,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却形成了一道深沟,蓬勃发展的先秦文学至此戛然而止,其原因就是焚书坑儒.秦代文学的面貌深受焚书坑儒的影响,加之统治时间短的缘故,秦代文学并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特征.试从焚书坑儒的影响来探讨秦代文学的一些特点,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数李斯.  相似文献   
4.
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专制、禁锢转化.秦王朝在统一初期,对占居全国文化与学术优势的齐、鲁文化采取了文化怀柔与融合的政策、措施,这既本于秦武强文弱,需以齐、鲁儒学"兴太平"以文治国的需要;又本之于始皇对滨海神仙文化的希冀.但关东、关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秦固有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力"治世的政治文化心理,使这种文化政策在两大文化系统价值观的冲突中迅速转向、演变为"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取向,开启其后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中国内地学界对焚书坑儒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研究方法丰富,成果数量较多,而且学术争鸣与商榷颇多。但同时也存在着创新性欠缺、重复研究以及学术不严谨、主观主义色彩浓厚的现象。今后的研究,应当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研究的视野、方法一定程度地运用到“焚书坑儒”的研究上来,并注意“焚书坑儒”的举措与秦帝国维护...  相似文献   
6.
博文集萃     
《领导科学》2012,(22):58-59
暴雨后的官场与民意@小湧的蜗壳:北京防汛指挥部总工刘洪伟,刚在CCTV新闻讲了三个非常到位:预报非常到位、预警非常到位、预案非常到位!我一定要把这条微博发到位。  相似文献   
7.
秦至清帝制时代思想专制的基本特征是"定于一",追求全体民众思想的绝对统一。控制人心、统一思想,是秦统一之后在治国路径方面的基本选择。在经历了秦焚书坑儒以暴力控制人心的失败之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思想文化政策,确立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民知所从",引导人们进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秩序,为实现真正的思想统一和思想独断奠定了基础;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全面普及,最终把统一思想的目标,变成了思想一统的现实。从秦始皇开始,帝王们把先秦思想家们对"圣者为王"的理想追求,强制性地改变为"王者即圣"的现实,将独断性权力与心智之圣明联系起来,制造了"天子圣明"的思想骗局,诱使天下臣民以帝王的思想为思想而交出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从秦开始推行的以吏为师,其本质是以帝王为师,这样的制度设计将"天子圣明"贯彻到底,其结局是普天下数以亿计的民众,被一个独夫所控制。设置"天子圣明"的骗局,打出以吏为师的旗帜,帝王们费尽心机所要的也就是"专制"二字;而在这千年骗局中沉睡的人们,则因为失去了思想的权力和能力而一睡不起。思想专制是对思想的专制,所以,皇权专制的矛头首先是对准思想者。在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由于一统思想的窒息,很少出现有思想的人,但凡有点思想能力的人,也时刻警惕着尽可能与皇权保持一致,或者在碰壁之后向皇权虔诚地认罪投降以求保全生命。在失去了思想个性的思想海洋里,没有浪花,也没有涟漪,而正是这片辽阔却沉寂的死海,保障了皇权专制那艘不沉的巨舟。如果对照马克思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中国历史上实行的是典型的思想专制;而从这样的思想史事实出发,判断秦至清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是皇权专制社会,至为确当。  相似文献   
8.
傑理 《老年世界》2014,(14):46-46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六经古称六艺,就是孔子所指定的教科书一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在儒家地位上升后,这些教科书被尊为“经”。“六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运》,然而直到西汉,也还是记载为六艺(见《汉书·艺文志》),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经秦火一炬,从此失传,六艺自此仅余其五。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儒学在武帝建元五年取得独尊地位,朝廷从此设立了五经博士,儒学从显学成为官学,终于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而经学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9.
自西汉以后,儒家学说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予以彻底否定和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全面肯定,成了整个中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很少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但是,如果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上,从是否有利于思想、科学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否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角度,对二者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考察,必然会得出与儒家学者截然不同的结论:两千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在历史上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至今仍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全面现代化有巨大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秦结束战国干戈扰攘、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历二世而亡,仅15个春秋。恐惧心理在秦朝"其亡也忽焉"的命运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秦始皇出于对"亡秦者胡也"的恐惧极力戍边和出于对六国旧贵族的恐惧而焚书坑儒;二是当朝权臣出于恐惧而只能偷合苟容而导致"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三是违背伦理纲常的严刑刻法使普通民众难以适应而时时刻刻都处在胆战心惊之中。社会变革力度远远超越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而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这才是压倒大秦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