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 ,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 ,而且分别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各具时代特点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引起极大轰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闺阁妇女的喜爱,从而风靡闺阁。受时代环境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女性对《牡丹亭》的接受带有卷入性理解的特点,她们以自身的心理期待和感情需求去理解剧中的人物,认同杜丽娘的行为,并以此观照自我的生存状态。在女性对《牡丹亭》的评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和男性评点者不同的重情特点。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理念把文化看成是由文本构成的复杂网络世界。使用考察生物进化史的逆向思维方式,常常会揭示出潜在于文本间的系谱关系,从而披露古老的简单、平淡如何蕴含着后世惊人的复杂。《诗·关雎》中的叙事母题"寤寐求女",至今活在北方的口语中——"做梦娶媳妇"。它在古代文学互文网络中穿越两千五百年,最终在《牡丹亭·惊梦》中完满现身。  相似文献   
4.
昆曲《牡丹亭》的一骑绝尘,让整个文化产业从业者着迷。本文结合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探讨它的成功以及对其他文化产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弗莱认为神话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上古时期"禖""礿"祭祀,既是生育神话的仪式化表现,也是众多情爱主题文学作品的文化原型。《牡丹亭》在呼唤爱情、反抗礼教、礼赞人欲的主题之内,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学中长期隐匿的高禖崇拜。杜丽娘即是高禖的化身,"游园""惊梦"等情节是《礼记·月令》《诗经·溱洧》等描写的古代仲春风俗和先民信仰的再现。从先秦文学到汤显祖的时代,这个文化原型的接续具有鲜明的脉络,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图谱。这正是《牡丹亭》"惊心动魄"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凭借其成熟的思想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不朽的经典。本文拟以其浪漫主义理想与批判现实的精神为立足点,从多层面、多角度探讨其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8.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一场春梦慕色而亡,三年后还阳并与梦中情人结为夫妻。全剧因梦而起,梦境对于剧作具有不可小视的意义,它不仅使全剧呈现出真幻交织的艺术意境,更是作者表达思想及人性观念的委婉策略。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问世后,在社会上反响巨大,尤其是对女性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冯小青的故事在晚明广泛传播,小青不仅以一个受难的才女形象闻名,同时也是以《牡丹亭》的一个著名读者而闻名的。晚明的剧坛上突然兴起了一股"冯小青热",出现了多部以小青为题材的剧作,以晚明在舞台上流行的三部小青题材的戏曲作品《春波影》、《疗妒羹》和《风流院》为例,可以看出,《牡丹亭》对小青题材的影响不单表现在对小青形象的刻画上,也表现在对情节的构置上,乃至人物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10.
龚义群 《社区》2012,(32):13-13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2004年.白先勇带来清丽雅致的青春版《牡丹亭》,让年青一代重拾中国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