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自汉代以来 ,“礼坏乐崩”一直作为对春秋战国的经典描述 ,事实上 ,就春秋时期而言 ,西周传统的礼乐虽然在不断遭到破坏 ,一些原来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礼乐规定被改造或僭越 ,但同时西周礼乐的社会功能并没有随周王室的衰落而减弱 ,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受到更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表现出传统与时代、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先秦名实之乱的根源在于礼乐文化本身,它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的特点已经潜伏了名实分离的可能.礼坏乐崩和名实之乱都是礼乐文化在解体过程中的表现.名与实没有彻底分离,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一个严重的社会痼疾.  相似文献   
3.
周公在周初有杰出的贡献和特殊地位,其封国不仅是诸侯“班长”,而且也是宗周礼乐文化在东方的样板。至‘呀乙坏乐崩”的春秋时期,鲁国仍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再加上具备春秋社会的复杂特点,堪称诸侯国的典型缩影。自幼“学而不厌’的孔子既‘好学”,又自觉担当拯救社会时弊的使命。由‘好学’到‘博学’;由‘(博学”到‘嗨人’,孔子为早期儒学奠定规模。而孔子学说与鲁国社会的关系可以用“互动”来概括:一方面鲁国社会滋养、检验了孔子学说,成为直接源头;另一方面孔子学说巩固了鲁国‘呀L仪之邦”的地位,赋予其代表中国精英文化“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符号,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法家兴起于传统礼制秩序的衰落,以“世异事异”的历史变迁论为变法改制的正当性进行学理论证.总的来看,法家思想的最大特点在于最大限度地进行社会军事动员,其政策以战争为导向,改变了传统的战争人力资源结构,增强了国家财政汲取能力,并把由军事纪律衍生出来的法律规定转变成组织管理手段.法家变法以集权动员的高能效,创造出了中央集权的皇权大一统结构,而法家的变法措施既依赖同时又巩固这种权力结构,最终为中央集权的皇权大一统专制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周平王是春秋第一位周王,在位51年间,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礼坏乐崩,中国奴隶制度发生了急剧变化。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变化的原因、情状作一系统的评述,以便我们对春秋时代有个更准确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礼”不仅是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代一切政治制度的根基。礼乐文化下的周代社会,各级统治者主要是通过血缘关系为纽带来进行管理。在这样家国同构的社会中,各级统治者相对于其上一级统治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最高权力——周代王权。随着王权式擞,“礼”所确立的等级秩序逐渐遭到破坏,春秋社会便在这“礼坏乐崩”的背景下悄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壬辰八月纪念孔子圣诞为契机,来重新反省与审视传统礼教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实际上它就是华夏共同的伦理政治基础,正是有赖于它,中国才自古就成为礼仪之邦,谦谦君子的国度。礼教的建立与完善同圣人孔子密切相关,孔子继往开来,尤其明确地赋予了礼教以仁义的灵魂,决定了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质。只要对比一下东夷倭人,就能无比真切地体会到这点。近世以来华夏所遭遇的礼坏乐崩的惨象亘古未有,中国社会与中华民族至今都深陷在这个巨大的危机当中而难以自拔。中国该怎么办?除了复兴礼教,重建华夏共同的伦理政治基础外,没有别的出路!我们复兴与重建的根基在于我们须臾也不可离弃的仁义之本,具体的礼仪礼规遭破坏摧毁,凭着仁义之本,我们就可以将它们重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