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4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2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94篇
人才学   17篇
丛书文集   404篇
理论方法论   70篇
综合类   951篇
社会学   74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元和十五年,韩愈应岭南节度使孔戣之邀撰写《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记述后者连续3年亲自祭祀南海神的事迹。考察该碑背景可知,孔戣亲祀南海神受到了支持中央统一削藩政策、报答宪宗知遇之恩并实现个人主张等多重原因影响;其邀请韩愈、陈谏分别参与撰文、书写,则源于与两人个性相投。但碑文所提"海事"一词的含义混杂,与今之理解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批评前任诸岭南节度使的相关字句亦不完全真实。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歌谣中,谶语歌谣因其与历史、信仰的复杂互动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既有研究或是站在史学立场上视其为政治史的佐证,或是从文学视角分析其对叙事文学的影响及其文化意味.若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将谶语歌谣还原为一种民间口头讲述,在历史脉络下爬梳其文本形态的层累,则可钩沉其谶示意义权威性、合法性的建立过程,并分析在这种观念信仰之上,人们试图借此理解、阐释甚至建构历史的丰富话语形态.基于口头文化传统的"资源库",谶语歌谣构成古人认知历史的观念框架与交流工具,并由此作为古代歌谣的特殊类型,为当下讨论口传文学与传统知识、信仰与历史的关联提供新的案例与视野.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的复兴是宗教在社会和心理上的再起源问题,它往往表现为人们动用象征隐喻重新塑造传统。甘肃盐神信仰的复兴表明,这种再起源与过去传统所浓缩而成的隐喻及具有多义性的象征化仪式展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自然美是人化自然的结果,山水诗画艺术是主体自然美感经验的物化形态。从六朝到宋代的山水诗画艺术,大致经历了从写形、传神、达意的转变过程,同时又折射出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长生久视本来是想使生命在时间上无限地延长 ,先秦两汉诗骚作品在表现这一主题时 ,却是采用了空间拓展的方式 ,通过在仙境、神境、道境中神游及其对所见到的不同景观的描写 ,展示了生命在不同层面的状态 ,使得抽象的时间在具象的三维空间中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这种表现方式可以追溯到《远游》这一作品中。分析具体作品中空间超越的文化内涵 ,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解读这些作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人对<山海经>姑媱之山"草"的诠释,常常只抓住"服之媚于人"的致媚性能而忽略了其叶,其华、其实等植物特征."草"虽为"媚草",但并非媚草类的通称."草"亦非"灵芝".在先秦文献中"芝"并无神秘意义,"芝"被神化肇端于神仙方术家,谶纬之学将其神学符号化.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赋>云:"精魂为草,寔曰灵芝",反映了战国后期神仙方术思想对楚文化的影响,是楚地原始巫风自然神崇拜向神道设教的圣物崇拜转化的一种表征.本文尝试将其致媚性能与植物形态结合起来加以考释,从而提出草即淫羊藿.  相似文献   
7.
论雍仲苯教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藏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感和感恩戴德思想,与雍仲苯教对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世间万物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哲理思想一脉相承,它在维护藏区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大量的苯教文献为依据,对雍仲苯教人与自然“合而无离”的生态伦理观作了诠释。  相似文献   
8.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是王夫之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或理想,是伟大诗人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才情,意味着灵心巧手、文心笔妙。“内极才情”是诗人灵心巧手的艺术显现,是即物达情、文心独运、声情动人的艺术创造力的充分施展。物理,即万物之理、人情物理或人伦物理。“外周物理”意味着与物通理,理随物显,呈现神理,得写神之妙。“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这一命题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而且适用于各类文艺创作;不仅符合古代文艺的创作实践,而且对当代文艺的创作富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城隍神信仰迅速发展的时期,北宋末年至整个南宋时期,朝廷通过对城隍神的封爵赐额这一手段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使得宋代城隍神的官方化色彩和人格化形象深入人心,并影响到了元明城隍神信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梁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很有名的奉佛君主,并且在位期间曾经发动并组织了针对范缜《神灭论》的大规模批判。然而,关于梁武帝所主张的神不灭论,以往的研究较少从梁武帝自身的佛学和儒家思想背景出发来加以深入考察;而如果联系梁武帝的《立神明成佛义记》,就会发现其神不灭论的真实意义在于强调因果理论,并以此在伦理教化方面融合儒释二教,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