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代表性。在新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下,音乐应承继传统,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在音乐家族中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歌曲,尤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移风易俗"的作用。但是唯有那些饱含人间真情、深具艺术美感、洋溢时代气息并彰显民族特色的主旋律歌曲,方能真正实现乐教功能;而那些只求政治功能的艺术作品,大多会被历史所淘汰、所淹埋。  相似文献   
2.
范晔《后汉书》的两篇传记《循吏列传》与《独行列传》,记载着仇览以德化人、卫飒等在社会各个领域推行教化、王烈以德感人的事迹,集中宣扬了儒家推崇备至的教化思想。这对于我们目前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移风易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移风易俗,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大任务,它上承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时期的“六劝”活动,贯穿延安13年,开启了新中国移风易俗实践的崭新历程.这一时期的移风易俗实践内容丰富,涉及生活方式、社会风气、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社会、民生层面的内容,直指群众生存需求,群众参与积极性很高,效果明显.因此,考察延安时期的移风易俗运动,总结历史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国的风俗变革与变革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时代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风俗的演进也进入到转型的阶段。风俗的全面变革促使了一系列变革风俗的产生。文章论述了当时风俗文化演进的三种趋势———对人的尊重、对迷信的涤荡以及政治因素的渗入 ,是民国风俗步入现代化进程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5.
在前几期专栏的文章里,我集中探讨了文化介入对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但我还是要强调,所谓的“文化介入”或者是“文化行劝”,不应理解为“移风易俗”的意思,否则就会把介入‘或行动的意义扭曲。移风易俗,不仅表明对既有文化习惯的否定,还有试图通过行动去改变甚至消除这种文化习惯的意思。然而,前几期文章探讨的是在确认主流生活模式主宰我们的生活的现实下,如何通过意识的提升促成文化介入与行动,为我们单一的生活模式开拓多元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葛洪《抱朴子·外篇》不仅对汉晋“风俗凋敝”的情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归纳,也对当时“道微俗弊”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风易俗的设计。葛洪《抱朴子·外篇》的社会风俗批判思想揭示了汉晋风俗的发展态势及基本原因,具有特殊的思想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它在古代美学史上的发展可分为四期:先秦,荀子基于性恶论,主张以音乐和谐情感的作用,弥补礼义强扭人性的刻意、划一之偏,首次提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移风易俗命题;秦汉之际,<乐记>从理论上进一步突出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而<吕氏春秋>、<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修正并重新解释了该命题;到汉代,由于谶纬迷信的泛滥,命题的意识形态性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被相应地神学化,后经<白虎通>的阐释,该命题被正式颁布为官方意识形态;魏晋时期,嵇康从道家自然人性论出发,否定了音乐移风易俗的道德性、神学性及政教性,弱化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8.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方维护其统治的一套颇有特色的教化理论。自三代“风”、“风俗”过渡到“天子省风以作乐”的过程中显示了“风”、“风俗”脱离民间音乐的狭义桎梏,被赋予意识形态教化意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从先秦到汉代,自荀子首倡“移风易俗”以降,经过了历代思想家的修正与完善,使得“移风易俗”命题逐渐成为了官方教化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学居 《社会福利》2006,(12):37-39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涵盖了民政职能的多个方面。“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对甘肃省农村殡葬改革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的不良习俗死灰复燃并呈蔓延之势。农村不良习俗的泛滥严重破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治理农村不良习俗要从提高认识、发展生产力、建立红白理事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无神论宣传和教育、加强科普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民俗学研究和宣传等方面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