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33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百年红学”自开办以来,已走过四个年头。回顾以往,感慨良多。2000年,因工作需要我调到学报编辑部工作。在世纪之交,中国的高等教育、高校学报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进入21世纪,如何使我们学报办成一流学报,跻身全国强势学报之列,我想还是先办名栏。经  相似文献   
2.
红学的要义和分科,在于对曹雪芹“解味”,在于理解“荒唐”和“辛酸”这一绝对的矛盾、措辞和内在含义如何统一在一起。“红学之旅”仍然处于“基本功”阶段。版本学新有起色,作者研究更异说蜂起。只有少量可观的红学著作具有史识的洞察力、哲思的穿透力。洋模式也是一种“八股文章”的变形,表现为以“占有资料”的全面显示“学力”,而治学的本质则多缺乏创意和灼见真知,只靠“名词”和“概念”来组织文字,罗列现象,代替治学自有心得的努力和深入真切的追求探讨,于是产生了一种似新而实旧的陈陈相因的“学术”。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研究可以推动学术理论和方法的更新。王德福博士的专著《〈红楼梦〉牙牌令语符多义模式研究》是语言与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成功例子。正因为有了跨学科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使这部专著在语义学、阐释学、修辞学乃至红学等领域都有创获,这对语言学理论、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秀敏 《船山学刊》2012,(3):171-175
刘再复先生的红学研究,立足于文本,运用悟证之法,援引中西文学、美学、宗教哲学理论,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揭示《红楼梦》的内涵,这既是对红学研究前贤开创的红学研究脉络新延伸,也是对红学研究传统的一次新的学术重建,从而拓展红学研究的新路径,建构红学研究的新格局。本文兹就其研究著述加以梳理与评估,既可凸显其红学研究的贡献与现实意义,亦可通过指其谬误为红学研究者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5.
6.
2013年,《百年红学》栏目历时两年共十二期刊发的"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系列以《红学学案》之名结集出版,它既是新时期红学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为红学学术史研究增添了一部新著。"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系列的创意,出于《百年红学》栏目与撰者高淮生教  相似文献   
7.
“新红学”的创始者胡适对周汝昌的提携可谓不遗余力,而周汝昌则是最能继承胡适衣钵的红学大家。梳理胡适、周汝昌的交往经过及师承渊源,不仅有利于认识“新红学”的发展脉络,更有利于澄清有关胡、周关系的诸多模糊说法。  相似文献   
8.
2013年7月5日—6日 ,"百年红学"栏目"当代学人红学研究综论"系列作者高淮生教授应我刊邀请到编辑部座谈。座谈会由学报主编、"百年红学"栏目主持人张燕萍主持,副院长李树桦、编辑部副主任范富安及编辑部全体同仁出席座谈会。  相似文献   
9.
钱鍾书不专治红学,却特别喜欢谈论《红楼梦》.在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中,他经常以比较随意的方式,发表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表现出他对这部小说的偏爱.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红楼梦》有很高的评价,对红学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的观点虽然不成系统,却谈言微中,能够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在有关《红楼梦》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独立思考,决不随声附和,表现出一位纯净学者的崇高风范.这篇文章,是作者过去一篇主题相近的论文的补充.它可以为红学界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材料,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位著名学者和作家的理解.钱鍾书先生去世未久,本文兼有哀悼与纪念之意.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研究中,对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作一些"探佚"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探佚"切不可违背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更不能用那些"探佚"出来的"真事"来取代小说中的"故事"。一切考证和索隐都应当更真实地靠拢文本,有利于人们准确地把握《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