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肖庆 《劳动世界》2014,(1):90-92
本研究采用2013年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学生所做的关于本校《大学生学业状况调查》的数据,对扩招后我国高校研究生入学选择及其入学动机展开了分析。分析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本科毕业后表示读研意愿的学生群体的特性、本科生打算读研的影响机制、本科生打算读研的入学动机。  相似文献   
2.
从1996年开始修补第一条路,到2012年,他已经自费修路16个年头。他没有计算过,自己修过的路有多少公里,也没有计算过修路花费了自己多少财力与物力。近16公里、16万元,这是村里做工程的人帮他预估过的数字。最初自费修路时,家人反对,邻里称之为傻子,乡亲认为作秀;多年之后,他被人们交口称赞,远近闻名。李学华很朴实,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不懂什么大道理,在他看来,道路宽敞了,村民好走了,他就觉得安慰。他说自己没有想过会成为名人,只是在做自己分内的事,他用了16年的时间向人们证明,做好一件事很容易,但把一件容易的事坚持16年,需要信念。李学华说,只要还有力气、有钱,就会继续坚持修路,不管是16年还是26年。  相似文献   
3.
佚文 《人才瞭望》2014,(3):59-59
大量调查数据表明.国内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到国外去读大学。其结果:一方面大量民间资金流入发达国家。数量惊人:不少家庭倾其所有供孩子在国外读书,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家庭用于高等教育的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大批学生由于缺乏留学的语言和学习基础.出国学习效果并不好,难以成才。  相似文献   
4.
鱼儿 《当代老年》2014,(6):27-27
美国有一位名叫詹姆斯·阿鲁达·亨利的百岁老人,他从90多岁才开始发奋学习,接近100岁的时候,写成《以一名渔夫的语言》并自费出版。现在康涅狄格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几所小学都把亨利自传节选列入阅读材料中,让更多的孩子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民林礼新,每天早上8点都会自己花钱买几份报纸,从中选取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以及民生新闻、生活趣事等,将其提炼、归纳后做成笔记。下午2点,他会准时到福州闽江大桥的桥洞下面为大家开讲。  相似文献   
6.
子侑 《东西南北》2013,(23):62-63
近日,关于中国艺术团体频登维也纳金色大厅,给钱就能演的消息引起热议。实际上,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奔赴金色大厅自费“镀金”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一种风潮。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中国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是在被邀请的情况下进行演出的。  相似文献   
7.
"读研热"已成为一种热门的社会现象,而读研的必要性及实用性也成为考研学生们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力在分析读研现状,在理性的角度下,更深的剖析读研为我们带来的利与弊,得与失以及中肯的解决方法,同时引起更多的人对读研的重新审视及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琼  张建 《金色年华》2011,(2):9-11
读研,应该是为了接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为了混一个学历去就业,如果抱着混个高学历好就业的思想来读研,把实习看得比学习还重要,还真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相似文献   
9.
2008年1月27日,2007年“感动吉林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来自吉林省最贫困地区通榆县科尔沁沙地的治沙英雄、被人们称为“中国自费治沙第一人”的55岁的万平排名第一,荣获了“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奖”!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在8年前月薪就达4600多元、生活安逸美满的城里人,为何放弃这一切,自讨苦吃跑到数百公里外荒凉的沙漠瀚海去与风沙为伴、与荒凉为伍?一个业务精湛、事业有成的国家大型热电厂的环保工程师,为何竟在自己事业的辉煌期悄然淡出,毅然辞职变卖房屋,自费去治理那些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的荒漠风沙?  相似文献   
10.
《老友》2014,(10)
正我喜欢《老友》,一有空就认真阅读,因为《老友》办得好。她是全省唯一一份老同志自己的刊物,学习她使我增长见识,受益匪浅。1996年,单位退管办为每位离退休干部订了一份《老干部之友》(《老友》曾用名)。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老友》。我每月拿到《老友》时,首先浏览一下目录,然后就开始一篇一篇地认真阅读。《老友》是一本好读物,对我的思想与日常生活都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