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6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命伦理学更应该被看作是实践伦理学而非应用伦理学,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以一种演绎的模式将抽象理论或原则带入具体的生命伦理学问题的方法论。作为替代原则主义以及高级理论之演绎性应用的另外一种方案,殊案决疑得以突出个案特征与实践情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否定了理论的解释力甚至实践意义,毋宁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原则主义作为理论和方法自身的反思、修正与发展;这缘于道德直观与道德反思总是在辩证地互相调节和修正,而理论存在的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因有以禅入诗、入画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诗僧、画僧、诗画僧。文人墨客创作的“禅意诗”、“禅意画”与禅僧禅心外化的“禅诗”、“禅画”有本质上的区别。苏曼殊诗画带有明显的禅佛色彩,如其诗画里大量出现的禅佛名相以及带有“依我自悟”表征的“我”的形象第一人称代词,进一步强化了其现代禅僧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3.
4.
苏曼殊和郁达夫的早期小说中悲戚之态遍布,大量的"哭泣"意象是各自文本中特有的言语符号,形成一种既承载悲情怨诉而又独抒个人意识的抒情语言。主人公那喷涌流泻的泪水或是伤感,自伤身世;或是恸哭,前路穷愁;或是怨恨,恨世不争。通过解读"哭泣"意象所勾画的悲情视域,可比较出二人身处离乱之世各异的生命体验以及面对思想困境所抉择的精神出路。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的层面辨析事物的共殊关系,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理论课题.当人们过于看重一般性原则和经验时,我们应当冷静地意识到自己民族和文化的特殊;当人们过于强调自己民族和文化的特殊时,我们又应当对作为一般的民族和文化的发展方向、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无法救赎的自我--兼与李叔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皈依佛门是由于"壮士"的理想无法实现和"美人"的情意不能解脱之后的一种自我救赎,这种皈依是苏曼殊的一种外部行为,并非一种内在的真诚信仰,因此苏曼殊注定无法救赎自我.  相似文献   
7.
王才勇 《学术研究》2023,(11):152-161+178
艺术离不开物和物之形。呈现于艺术中的物之形分为有物性和无物性两种,由此可以从意义传达层面披露中西艺术意义发生的两种不同方式。西方艺术形式不仅即物,也带有物性,因而呈现出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意义传达以外发生的方式实现:对象先在,意义随后出现。中华艺术形式虽然也即物,但不带有物性,形式不具有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意义传达以内发生的方式实现:对象不确定,并且不先于意义而在,而是与之共同生长,意义在对象确定呈现之际诞生。不同的意义发生方式表征了艺术诉诸个殊性的不同方式。西方艺术形式所要求的个殊性以外在方式存在,存在于作品的外显形式中,意义传达却转向了共通性;中华艺术所要求的个殊性以内在方式存在,并不呈现于作品外显形式中,意义传达却转向个殊。数字影像艺术与中西传统艺术意义发生不同,它以超度物性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再来自主体间性的异度审美。  相似文献   
8.
北齐刘昼《刘子》一书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点。该书会通儒道,一方面以“神恬心清”、谦下守柔为人生最高境界的美,另一方面又援儒入道,主张以儒家的“忠孝仁义”、“中和”之道节制“情欲”,走向道家的“神恬心清”之美。它不仅在适性之美和适用之美方面发表过发人深思的意见,而且在审美的主客体辩证关系方面作出过深刻分析,是对刘勰等人相关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轶 《中州学刊》2006,(6):192-195
由于苏曼殊思想的多维性,研究者多认定其为革命家、启蒙主义者或佛门高僧。其实,苏曼殊思想有一个渐进定型的过程。他曾是披发长歌的革命者,也曾试图以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的浪漫主义诗歌启蒙民智,更努力向佛门高士的目标迈进,而他最注重文学家的自我身份定位,最终不是以政治、启蒙或宗教的力量,而是以艺术的审美的力量参与了中国审美现代性追求的文化工程,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奇人奇才式的作家,也是南社的重要成员之一。苏曼殊小说中塑造的男女人物都十分珍视自己的爱情,不屈服于长辈的压力。男女人物的性格截然不同,男主人公或懦弱或忧郁,总是被动的接受爱情或逃避爱情;女主人公则多才貌双全,积极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最终为情而死。本文选取苏曼殊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