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曹继军 《职业时空》2008,4(5):43-43
药理学是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双重桥梁学科,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实验性学科。如何加强药理学课程建设,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医护人才的培养以适应药理学的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药理学课程改革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提出在药理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科学地向新知识迁移。领会基本概念及原理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可促进学习迁移 ,提高学生对学习药理的兴趣、信心和能力。特别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记住所学知识 ,而是要用于实践 ,这是药理教学的根本目的。衡量从学到用的效果准则是检测学生在新的情境中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也就是检测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课堂教育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探索药理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教学模式,将案例法教学、提问式教学、归纳法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讨论等教学方法有机融合起来,突破原有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1],以此提高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5.
刘浩芝  诸葛绪才 《职业》2016,(27):27-28
微课程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即时学习、泛在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本文旨在如何通过微课制作和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6.
探索多学科交叉 提高药理学教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阐述与药理学息息相关几个学科与药理学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药理学学科重要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探求意识,将知识点落到实处,用到实处。探索多学科交叉教学对药理学教学与学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陆迪 《家庭科技》2013,(9):29-29
在冠心病的内科药物治疗中,中成药在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方面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活血化瘀、芳香温通、扶正宁心,其中活血化瘀类使用最为广泛。中成药有药性差异传统中药中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很多。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其作用机制都差不多,比如调节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等。但是,每味中药在不同外观形态下,所蕴含的药性(如寒热温凉、性味归经、升  相似文献   
8.
9.
1建立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首先将中医院校目前的专业进行划分,分为药学专业、医学专业和其他专业。药学专业包括中药学、药学、药剂学、中药药理学等专业;医学专业包括中医学、全科医学、针灸推拿等专业;其他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信息技术、医学英语等专业。药学专业不仅要掌握药理学的各项技能,还要着重学习药物研究的思路。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对一部分验证性实验以多媒体教学片的形式进行示教,同时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及新药研究内容,在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和方案,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路,…  相似文献   
10.
精神失调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文章从多学科出发探讨了有关精神失调的理论模型,即医学模型、精神分析模型、社会学习和行为矫正模型、社会应激模型和反精神病学模型,这些模型解释了精神失调的原因与治疗方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人们的精神失调问题不断增多,这些理论模型给予我们认识该问题的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