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18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龙芽欲称刺嫩芽,是野生有刺灌木或小乔木,属于五加科槐木种,生于林缘或林中,我国东北三省、西南云、贵、川、陕等地,国外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朝鲜和日本等都有分布。它是落叶树,耐寒性级强,冬季落叶休眠,从枝条上萌发嫩芽和叶片。枝条顶端萌发的嫩芽,营养丰富,风味清新,是绿色食品、野菜珍品。国内外市场走俏。近年,市场需求量增加。但刺龙芽的野生资源有限,不可能满足需求。目前,野生蔬菜进行人工栽培,特别是利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  相似文献   
2.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的族籍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蒙元史料中有关“回回人”、“答失蛮氏”、“本朱氏子 ,冒为西域回回人”、“回纥人”等记载的具体分析 ,论证了“回族说”的合理性。对自清代流行至今的“蒙古族说”的主要根据 ,如“蒙古青年王子传说”和“蒙古族化”等 ,进行了质疑和辩驳。  相似文献   
3.
以荷花蔷薇为父本与无刺野蔷薇杂交,结果表明,两蔷薇的杂交亲和性差,杂交后代园艺性状分离广泛.从杂交后代和荷花蔷薇自然实生后代中共选育5个优良株系:3株无刺,1个花高度瓣化,1株花型新颖奇特且花期晚14 d.选出的优良株系生长健壮、花色花型优美,可作园林美化植株.  相似文献   
4.
元代萨都刺《雁门集》中保存有数十首涉道诗,是萨都刺寻访江南道教的历史记录。萨都刺作为东来的回回人,注意了解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他足迹遍及江南道教名山宫观,与道门人士结为方外之友,这反映出在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中,不同民族宗教间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刺点往往出现于文本风格断裂之处,给人带来强烈冲击,具有独特意味或深度批判,要求读者积极参与思考。刺点在诗歌中的两种呈现及其意义分别为:突兀构成刺点,引发思索;对立构成刺点,悲怆油然而生。泛艺术化语境、文本中的裂缝和现代诗人繁复的生命体验等共同为刺点提供了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比兴"是我国古代诗学批评中一个重要而多歧的范畴。汉代经学家论"比兴"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在郑玄那里,譬喻而兼美刺乃是"比兴"的意义所在。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一方面受毛、郑的影响,肯定了"兴"负载的"刺过讥失"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更从情理之异、隐显之别来区分"比"、"兴",从而凸显了"比"、"兴"本身的美学意味。这两种观念的夹杂和歧出,实际反映出毛、郑诗说的深广影响与南朝文学摆脱政教约束而独立的倾向之间的冲突。由此,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强调教化功能的"比兴"说与强调美感意义和艺术效果的"比兴说"乃呈现出双水分流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罗维明 《江淮论坛》2002,(5):116-119
<野有死麕>之诗旨,主要有"拒暴"和"恋情"二说.前者偏执一端,无视"有女怀春"及男女相会相恋的和谐气氛,曲解诗意,但对末章的理解仍然含有真理的颗粒.后者不为旧说所囿,新人耳目,几被学术界公认,但在细节上亦不无缺罅.该说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摩擦没作出合理阐释,给人美中不足之感.笔者本着不诬古人的宗旨,遵循儒学"温柔敦厚"之诗教,取两家之长,舍两家之短,力求解开诗中之谜团.本文认为诗中描写的男女青年确实业已相爱,但女方毕竟拒绝了男方的非礼行为,说是"拒暴"言过其实,说是拒"乱"则合乎情理.如此解诗,古今两种冰炭不容的观点则融合为一,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8.
萨都剌的诗词创作 ,苍凉沉郁而不失豪放壮美 ,平淡自然而不失雄浑典雅。其诗词以深邃的思想内蕴、豪放兼清丽的艺术风格 ,营构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审美意境 ,一洗元代平庸苍白的诗坛词风 ,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林阿婆患胸壁带状疱疹近一年,泡疹消退后一个月,仍有阵发性疼痛。特别是触碰到的时候,都会出现难忍的剧痛。据研究,带状孢疹的发病率为1.8%~4.5%,发生后遗痛的几率为20%,其中70%为5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作为现代医学难以治愈的顽症之一,时刻潜在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魏晋六朝时期,乐府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题材作品。其中“怨女”的形象多处可见,其描写呈现出情感细腻化的特点,而原题材中的怨刺性则淡化了许多。由于悲剧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怨”在逐渐脱离了其自身的政治功能之后,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的审美范式,并逐渐固定下来。“怨”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实现了向审美性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