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酝酿:向往收获的季节早在2003年7、8月份,关于中国国家话剧院将携4台戏赴沪演出的消息就已经在坊间大肆传播。或许因为此番国家话剧院沪上之行的合作方是上海文新报业集团的缘故——媒体造势是他们当仁不让的强项,通过报纸上连篇累犊整版的广告, 很多人知道在11月份的时候,上海的戏剧市场上将会出现一个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展演周”。我听到与此有关的最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情是,一对恋人宣布减少在餐馆吃饭的次数,好在“上海话剧展演周”的时候买票去看戏,当然,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李健吾是一个特异的存在.比较李健吾话剧的艺术价值,李健吾对中国话剧的贡献及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李健吾话剧的研究现状严重滞后,研究者不多,研究成果太少还处在起步阶段.就已有的论文来看,赏析有余,理论深度不够,社会学的批评模式制约着李健吾的话剧研究向纵深开掘.其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传纪性研究;二是悲喜剧之争和艺术特征之归纳;三是人性形态和深层意蕴之探讨;四是其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田沁鑫的戏剧<生死场>在人物形象、主题意蕴和结构等方面对小说原作都进行了改编,它回归了被认为是对小说误读的"抗日救亡"主题,而这种误读,恰恰是基于当代话剧缺乏精神内核的创作现状而做出的有意识选择.作者希望突破话剧创作过于个人化的局限,建立艺术性和现实性兼具的"新主流戏剧",但这一尝试在戏剧文本内部造成一定分裂性,使意识形态价值和个人的建构立场都遭遇了双向的价值消解.  相似文献   
4.
民族化是世界所有国家对艺术的最终体现,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民族艺术的灵魂.作为艺术创作者,运用本民族所独有的艺术方式来描述现实生活,使艺术作品充分体现民族感情,从而具备相应的民族特色,这就是"民族化",而话剧作为从西文国家引入的艺术形式,已经成功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5.
6.
周小平 《北京纪事》2011,(6):100-101
大概没有哪一个故事能像“白毛女”那样,从1945年创作至今被改编成话剧、歌剧、京剧、舞剧,并拍成黑白电影和彩色电影芭蕾舞剧,并一直被人们喜爱。也没有哪一部电影像《白毛女》那样与我的生命轨迹不断交错着……  相似文献   
7.
6月27日晚,话剧《风华绝代》将在由河南保利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经营管理的河南艺术中心隆重上映。话剧《风华绝代》由曾执导过话剧《四世同堂》而名声鹊起的才女  相似文献   
8.
1917年到1949年间,中国现代文学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艺术,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文章通过对30年间现代文学名著改编史的论述,揭示了它们不同阶段的各自发展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我爱桃花》是一部看起来费劲的话剧。看完以后,我和身边的朋友说,真是一出好戏。我好久没有看过这样水准的东西了。他一头雾水。他说,我也觉得不错。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后面四分之一的时候,观众  相似文献   
10.
早期话剧的政治色彩造成了它在戏剧结构和语言风格上的成就不高。很多剧目和演出团体披着西方戏剧的外衣,却做着传统戏曲的本行,呈现出了“不中不西”、“不新不旧”的倾向,话剧语言更是“不文不白”、“不土不洋”,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程式化倾向。本文以戏剧文体学中对戏剧语言进行话语分析的共识研究方法,尝试探索早期话剧语言在话语分析视角下呈现出的某些文体倾向以及这种戏剧语言文体风格在整个中国话剧语言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