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与理解,进一步探讨言语环境在整个会话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以期最终明晰误解产生的过程.除此之外,从语用学的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既可以对文本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了解语用学应用范围之广和学科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 《领导文萃》2008,(17):141-143
朋友们有一个来自西安的邓先生。他说一个中国学生在欧洲某个国家留学,有一天新来的教授扫视过教室里的各国留学生,独独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人的盘问。这位学生艰难地回答了一半显然被误解了的问题,然后说:“另一些伺题不是误解,随着中国的富强将会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3.
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好事,有人则认为是全球的灾难。两种观点几乎没有共识,只有一个例外,即都认为全球化会导致市场份额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事实上,他们都错得离谱了。  相似文献   
4.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5,7(10):155-158
由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以及艺术文本与作者关系的非直接性,对同一审美客体或阐释对象,不同的读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戏剧《牡丹亭》中三位人物对《诗经》卷首的《关雎》的解读,可以总结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文学批评方法或阐释模式:“教化”模式、“会意”模式和“断章取义”模式。对此进行分析,对如何做一个现代的理想读者,如何把握文学批评或阐释的规则,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虚假广告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实践中最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一。如何认定虚假广告,是反不正当竞争司法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而认定虚假广告的关键在于引人误解的判断。引人误解的判断应该主要从虚假广告的受众、广告受众对虚假广告内涵的理解以及误导的程度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适当考虑双方当事人的过错以及是否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7.
教育部、国家语委《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在“通用”领域使用汉字必须遵守的规范。贯彻该《字表》必须澄清前一时期文化界对简化字的种种误解。朱大可所持简化字是“字母共产主义化”、“毛体字”,造成“文化断裂”的观点,以及他对某些字形的解说,对推行规范汉字有阻力作用。建议文化名人了解语言文字知识和汉字改革历史。  相似文献   
8.
正正如选择之初有过的顾虑一样,"公关"是个常常被大众误解的职业,都觉得多少带有负面色彩。我进入这一行,最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我在大学时所学专业是英语,毕业后却发现自己除了掌握一门语言工具外,并不具备多少就业技能,曾一度在求职方面遭遇窘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引入中国后,在国内翻译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不乏误解。对于德里达后期提出了“确当的翻译”的概念。翻译界有几种不同的理解。结合德里达的文章本身以及他的整体理论发展脉络来看,其中只有一种理解最接近德里达的原意。探究形成这些错误理解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什么是确当的翻译”为研究目标,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从而消除众多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误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袁小虎 《社区》2010,(17):12-12
有些祖辈传承下来的名言。我们望文生义,信手拈来,朗朗上口,用起来也是那么得心应手。其实,很多名言的原意都被我们误解了,而且多少年来一直在误解、误读、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