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34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对蒙文版《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传》中所载内容进行梳理,主要从寺院建立、寺院教育、寺院经济与管理、佛事活动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说明该《传》在蒙古族佛教史、藏传佛教史、蒙藏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3.
天顺八年,金湜、张城作为正、副使赴朝鲜颁明宪宗登极诏。在朝鲜期间,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艺,与朝鲜文臣赓酬唱和,留下了许多诗文。朝鲜为了表示事大之诚,更为了显示本国的文雅之关,将这些诗文辑录刻印,即《甲中皇华集》。学界关于这一问题,尚未展开探讨,文章探讨了《甲中皇华集》的成因,内容方面的特色及双方唱和的竞争意识、使臣形象的差异问题,以求对研究中朝文学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犭臣犬]簋盖铭中的“燹牵”二字,可释读为“芬芳”,“芬芳馨香”大概语带双关,兼指器主举行的祭祀及其德行的芳馨之气。铭中“寐”字应是“亩”(廪)的形声异体,当读为“桌(禀)受”之“禀”;“百生(姓)”的含义是“族人”,而非“百官族姓”。  相似文献   
5.
尤刻本《文选》李善注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秀州本、明州本以“善同某注”的替代形式删除了部分李善注,导致尤刻本误以为明州本、赣州本的部分五臣注即为李善注,这是尤刻本以明州本、赣州本少数五臣注代替其底本李善注的客观原因。尤刻本明显的增注倾向使尤刻本在其底本李善注与明州本、赣州本李善注之间进行选择时往往选择文字较丰满的明州本、赣州本李善注,这是尤刻本少数作品李善注实为明州本、赣州本五臣注的主观原因。虽然这类例子不多,但它们是尤刻本李善注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独特现象。尤刻本与北宋监本关系密切,所以,尤刻本李善注多可与北宋监本李善注相互对应。尤刻本部分李善注因无对应的北宋监本与秀州本李善注,它们是否为北宋监本李善注无考。  相似文献   
6.
辛羽文 《人才瞭望》2014,(6):108-108
如今人们一般都用“千金”敬称别人的女儿,旧时则多用于官宦与大户之家,略合尊贵之意,如《红楼梦》五十七回:“薛姨妈道:‘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大家女儿称“千金”.小家女儿另称“碧玉”.这是旧时的称谓矿俗。但如果溯源的话,则千金所指,最初却并非只是女儿.男儿也可称“千金”。  相似文献   
7.
金莲川幕府文臣是古代散曲史上最早进行散曲创作尝试的一批曲家,对散曲的形成和发展,有开创之功,并完成散曲从典雅到通俗的艺术演变。元好问与刘秉忠,皆以词为曲,词曲一体,以雅为胜。元好问与刘秉忠自度曲的出现,加快了散曲的艺术演变,渐至由雅变俗,散曲艺术日渐成熟。至商挺与杨果,散曲渐至雅俗一体,以俗为胜,散曲完全走向艺术成熟。  相似文献   
8.
张斌 《现代妇女》2014,(11):36-37
平行进口问题,自《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对此持回避态度以来,学界对该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平行进口合法与否的角度,有"权利用尽理论"、"进口权理论"、"地域权理论"、"默示许可理论"等众多理论。在平行进口合法性相关理论建树已蔚然大观的情况下,我们应将关注点转移到如何具体规制平行进口的措施设计上。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对于如何具体规制专利产品平行进口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9.
明朝建立了一套勋臣子弟培养制度,并坚持由勋臣出任高级军职,以达到拱卫皇室、维护等级秩序、防范边将等目的。但在世袭制度的保护下,勋臣的培养收效甚微,多是纨绔子弟。勋臣任职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而且加剧了军政的废弛与腐败。  相似文献   
10.
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 《民族研究》2003,(3):69-79
本文对文献记载中西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时出现的“内臣”和“外臣”作了分析 ,归纳了它们在与中央政权关系上各自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分析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础上认为 ,秦简中的“臣邦”相当于汉代“内臣” ,“外臣邦”相当于汉代“外臣” ;并指出文献中的“羁縻”制度等同于“外臣” ,“葆塞蛮夷”相当于“内臣” ;同时提出“内诸侯”和“外诸侯”的称呼不适合于汉代分封和民族政策 ,应以汉代习称的“内臣”和“外臣”为准。最后 ,本文归纳了“外臣”向“内臣”转化的途径和原因 ,提出中央政权军事力量的壮大是完成此转化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