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9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465篇
劳动科学   26篇
民族学   159篇
人才学   53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1700篇
理论方法论   259篇
综合类   3134篇
社会学   316篇
统计学   8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515篇
  2013年   363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401篇
  2010年   409篇
  2009年   400篇
  2008年   437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道乡集》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一部丹经,它主张性即神,命即气(精);性命有先后天之分;先天即无极之时,后天即太极之时;内丹性命双修是以性为体,以命为用。守明堂为炼精化炁的入手功夫;守明堂最难在止念;止念之法的实质就是凝神入气穴;凝神入气穴的首务是得着玄关;凝神之法是"寂照得所"。伏气就是神气相依气穴,息定于中;心息相依,息定心亦定,心定息亦定。行周天火候,乃自然而然;十二时与十二卦均是虚比;不仅升降有沐浴,呼吸之间亦有沐浴;气来则用武火,气去则用文火。元神即火,真息即风;风火同用,精自然化为炁。这既继承前人,又多发前人之未发。与藏传佛教的性命思想相比,除了先天气之外,《道乡集》的上述内丹性命思想不同于藏传佛教的性命思想;两者各有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孔子预设了当下世界中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绝对性,在天命所照耀、先王伟大传统所灌注的人类整体性存在的视域内,将"仁"显明为人类群体秩序建构的内在亲和力,将"礼"提升为人类群体生存的本质形式,从而为人类整体性存在赋予一种来自天命的神圣辉光,并以自己的亲身践履为身后的大众启示了一条通向人类尊严的大道;他促成了道德标准的内在化,催生了以"行道"为职志、以"圣人"为人格理想的士人阶层,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在群体中成就自我的方式和途径;他"下学上达"的天命观照亮了人性的幽暗和文化的永恒,开启了人性、物性与天道相贯通的途径,为天下一体的人类礼仪性存在赋予无可置疑的神圣性,标志着即将进入文化勃发期的中华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觉知和对未来的祈愿。  相似文献   
4.
5.
仙道小说,或称道教小说,是指以宣扬神仙信仰、反映神仙或道士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仙道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并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如佛教的一些教义、概念、词汇、典故、故事情节、题材、创作模式等,就深刻地影响着仙道小说,并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但仙道小说与佛教故事相比,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沿着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走廊、文化通道,中国正在推动沿线国家之间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学界以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为纽带,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历史地理、经济贸易到宗教文化,延伸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制度到国家文化安全等诸多方向。学术领域多元交汇的研究态势已经形成。以地域文化为分野的研究传统,如敦煌学、西域学、龟兹学等形成体系;在传统的丝路文化节点之外,仍有不少值得深入挖掘的地区文化。随着国家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战略推进,对丝路青海道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文化多元的丝路青海道在魏晋之后,特别是吐谷浑时期替代了河西走廊的繁荣,连通中原;在当代又面临来自中亚的宗教文化、跨界民族文化的冲击。本文以丝路青海道的文化特征为切入点,探讨这条古老的陆地通道上的民族交融、文化变迁,以及当代的多元文化品格。讨论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典型地缘文化特征的"边缘"地区,如何统筹、平衡,建立稳定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出新时代实现青海道的复兴,必须建立和谐的生态发展体系,即健康的文化体系、特色的城镇文化和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环境。  相似文献   
7.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思想,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对“共同体”科学分析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善”的思想,因为它充分汲取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与“善”的思想推向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美丽的思想,因为它不仅准确把握了时代的主题,力求构建美丽新世界,还将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现实的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强大活力的显著象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平思想的集中体现,是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辜胜阻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上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正经历两项重大体制转变:一是管理体制转变,由乡镇管理转向“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二是投入体制转变,在税费改革中,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央与地方共同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0.
儒家絜矩之道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论《大学》多重“格物致知”一章,然絮矩之道的提出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朱熹为絮矩之道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理论体系,包含政治方面以我为中心的自我调节,经济方面与民同利的关系调节,用人方面举贤授能的机制调节,思维与行为方面推己及人的社会调节。对儒家絮矩之道进行现代诠释,可以在政治活动中进一步发挥主体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能动作用;在经济工作中发展经济,保民富民;在人才竞争中广揽人才,虚怀若谷;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处处以对方为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