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10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行政执法机关向法院提供的各类证据,只有合乎法定要求才具有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现场笔录等各类证据  相似文献   
2.
原告宗某、张某分别为患者张某的妻儿。患者张某因不明原因前额部持续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1天,于2003年2月2日入住被告某医院。中医诊断:头痛(湿浊上泛)、水肿(肾虚湿浊);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入院后给予雷公藤、蒙诺、潘生丁、金水宝及血栓通、灯盏细辛注射液等治疗。2月10日凌晨2:00患者突然出现运动性失语、颈软等症状,考虑为“中风”。  相似文献   
3.
鉴定结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除具有一般证据的特性而外,它自身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 在价值。笔者认为鉴定结论的工具价值是通过其对庭审的功能表现出来,即补充法官认识的不足;其内在价值包 括实质公正、形式公正和效率,它是职权主义下的鉴定结论与当事人主义下的专家证言两种制度改革应当追求的 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关于鉴定结论基本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结论是法定的证据形式之一,其科学可靠程序往往是认定案件的依据。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诉讼中的鉴定将愈来愈多,鉴定结论在诉讼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文章对鉴定结论几个基本理论作了探讨,认为鉴定结论不等于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法院不能既制作鉴定结论,同时又审查和认定鉴定结论;要想使鉴定结论的效力既尊重科学,又符合法律;应当建立符合国情的鉴定结论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5.
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形式,在实践运用中出现了因其可靠性不确定而导致的种种问题。通过分析影响鉴定结论可靠性的各种因素,为鉴定结论的可靠性建立了一系列保障程序,包括对检材的收集、提取和送交鉴定的程序;受理鉴定后鉴定机构的操作程序;鉴定人的中立立场;鉴定人资格授予管理机制以及针对刑事诉讼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实行为辩护方设立鉴定顾问制度。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以北大法宝的中国法院裁判文书数据库的案件分类查询,输入关键词宣告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案,设定查询时间为1990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查询结果为2件;输入关键词宣告公民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设定查询时间为1990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查询结果为3件;输入关键词宣告公民恢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设定查询时间为1990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  相似文献   
7.
工伤保险中的停工留薪期问题由于《工伤保险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各地的处理多有不同。本期以案论法通过对于一起仲裁与法院处理结果不同的案件进行分析讨论,分析停工留薪期制度在期限确定依据、确定程序、待遇支付标准等方面不同的观点,以求对于修订中的《工伤保险条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非法获取的刑事鉴定结论是否应当排除没有明确规定.非法获取的鉴定结论应在立法上加以排除,此外还应从加强鉴定人的司法责任,推行鉴定人强制出庭接受质询制度,建立庭审前鉴定结论披露程序以及建议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鉴定结论进行实质性判断,避免诉讼一方当事人为获取有利于己的鉴定结论而采用非法手段.  相似文献   
9.
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在证据类型上不是鉴定结论,也不是书证、证人证言,而是当事人的陈述,其证明力较低。应当从陈述的动机与目的,内容是否完整、科学等方面,结合案件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商标权人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在刑事医疗诉讼中, 鉴定机构和法院的关系应当是刑法上“归因”与“归责”的关系。归因是因果关系的判断, 是事实判断;归责是刑事责任的判断, 是价值判断。中国刑法中所使用的“归责”不同于大陆法系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使用的“归责”, 区分归因与归责对于准确界定鉴定机构和法院之间的功能与角色以及医疗诉讼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