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诗歌朗读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论述了诗歌朗读的意义和作用,并根据诗歌的特点,从五个方面探究了诗歌朗读的方法。本文认为:要朗读好诗歌,首先要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其次,要深入诗的意境,酝酿出真情实感;第三,要掌握好朗读的节奏;第四,要读好诗的韵脚;第五,语调和诗节层次要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7,(4):19-27
用韵是关联诗歌各句的重要枢纽,是诗词文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在诗词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之中,用韵多被视为形式层面,但它在诗词文学内容表现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用韵对诗词文学情感表达的作用,集中体现在韵的发音特征上,一般来说,开口度越大,表达情感的程度就越强烈;开口度就越小,表达情感的程度就相对弱一些。诗词文学用韵对情感的配合作用,适合于大部分作品,有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可以暂且认定是一种"亚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3.
时世妆     
鱼丽 《民族论坛》2007,(5):30-30
<正>一直以为,唐代女装大多用古典华丽的韵脚调子衬着作注,显得高贵,不可方物,有种拒平常俗物于外的冷艳。翻看《中国服饰文化》一书,才知道它原也曾为普通女子所拥有,风靡一时,这在当时称之为“时世妆”。“时世妆”也就是相当于今日的“流行时尚”。如此一来,唐装给我的华丽感便消解了许多,向着我的世俗生活靠近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音韵学的角度探讨杜甫入声韵脚诗的表情达意问题,发现他的入声韵脚诗往往表达压抑悲愤的情感,因为入声韵是一种急促短暂的语音。文章还与王维、李白的入声韵脚诗加以比较,以说明杜诗押韵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文字研究者都忽视了北宋诗歌娱乐方面的重要性.尽管晚明及清代的诗评家们曾试图恢复宋诗的声誉,但对宋诗最典型的评价还是重理、好论、尚简.这种特征说的盛行最早可以追溯到严羽的<沧浪诗话>,然而也只说对了一半.它忽略了宋诗不仅仅是押韵之讲义的许多方面,即机智、幽默、天才的构思.  相似文献   
6.
在欧洲, 十四行诗是比较受诗人们欢迎的一种诗体。从十六世纪以来, 英国的文人墨客在引进此诗体后, 结合英国的特点, 将十四行诗从格式、韵脚、主题诸多方面加以改进, 产生了以莎士比亚、密尔顿、勃朗宁夫人为代表的一批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诗人  相似文献   
7.
诗韵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在对《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宋诗》所收诗歌韵脚进行全面标注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共收录53位诗人的81首江韵诗,308处押韵,涉及27个韵脚;《全宋诗》共收录267位诗人的625首江韵诗,2431处押韵,涉及68个有意义韵脚。通过对韵脚分布、出韵情况、韵脚组合、次韵分韵、诗风与用韵之关系、创作队伍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唐宋两代江韵诗存在核心韵脚、常见韵脚组合等现象,唐宋两代的江韵诗风以平易为主,但同时也有篇幅长、用韵僻、构思奇的奇崛之作。唐宋两代江韵诗的用韵、创作等特点,对元明清三代江韵诗的用韵、创作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僧侣诗人的用韵往往会有出韵的表现而显得比较特别,这些出韵的表现常常是诗人受自己方音影响的结果.对唐末僧侣诗人贯休的诗歌用韵情况做穷尽式地考察,并参照《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统计其韵部通押的各种情况和通押比例,归纳出其诗歌的韵部.同时,就所得的韵部与中唐26部诗韵,晚唐僧侣15部韵以及宋代通语18部词韵的异同点进行了探讨.重点是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及诗人的方言,对诗人用韵中的出韵、特韵现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这些特韵通押是有方言语音基础的,它们是诗人方音的流露,说明了僧侣诗人用韵常有以方音入韵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10.
语音意识在国外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在阐释语音意识概念的同时,主要阐述语音意识的结构、测量、跨语言迁移、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及相关的理论解释,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