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李白与杜甫的生平行事及其诗歌创作,从八个层面进行对比论述,所谓“以诗证史,有裨于知人论世”。文中既综合了当代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者,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3.
杜甫书法论     
杜甫在唐代艺术史上以诗歌著名 ,其涉及书法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把握唐代书法史。他从褚遂良、薛稷书法出发提出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观点 ,实际就是对唐代开元以前书法史的概括 ,他在诗歌中吟咏的张旭草书、李潮八分书以及他所反对的崇尚肥厚的风气都反映出开元间书法状况 ,由此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书法创作楷、隶、行草兼工 ,整体以意行之 ,赞赏古而雄壮的风格 ,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 ,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 ,从其诗歌中还可看出他的书法创作观无疑也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4.
在权衡诸家对《广韵》(《切韵》)声类所作分析和构拟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考察杜诗双声来探求杜诗所用语言的声母状况,所见大抵与玄奘译著和不空译著中梵汉对音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人杜甫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是一位特别钟爱自然、关注生态的诗人。杜诗空前地展现了活泼多姿的生态世界 ,其中的花鸟虫鱼各自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蕴涵着诗人对动植物生命的深切同情和对“暴殄天物”危及生态的忧虑。杜甫这种主张物情自适的生态观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诗学价值 ,代表了中华民族有识之士的忧生之痛、乐土之思和物与之怀 ;从现代人文生态学的角度看 ,具有走向世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甫出生于奉官守儒的家庭,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继承了孔孟仁性伦理的思想,把儒学视为安身立命的思想家园。杜诗蕴含的仁性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涵了博爱、扶弱、俭德与其荣辱伦理思想,其基本特征具有性情之真、济世之善与人格之美等特点,杜诗仁性伦理对于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与社会文明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甫暮年流寓湖湘,孤舟飘零,贫病相仍,匆匆谢辞人世。但他心忧国祚,情系百姓,儒者的人格气质给后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在寓湘诗中一声声自悯的悲鸣,是为儒者尊严的抗争,是为理想奔走的呐喊,是为苍生社稷发出的最后一声哀号。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诗人杜甫的人生态度和独有的艺术鉴赏水平两个方面,阐述了盛唐文化对杜 甫的影响,以求加深对诗人创作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诗文鉴赏为主观性极强的精神活动,研究者诠释杜甫暮年所作五律《南征》诗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颇有不同。诗人远逝,古意难追,但争议探索利于走近诗人。基于此,文章通过对杜甫传世作品及其生平交游的考辨,提出诗人生前不但有知音,而且包括文学上的、政治上的、生活上的都存在,进而阐述“未见有知音”当指诗人在“特定环境”下,在追念故人的同时,对自身彼时彼地孤寂处境的哀叹。  相似文献   
10.
根据杜甫对苦难民众一贯的情感态度,以及他在作咏雨诗时的惯常思路,其《喜雨》诗“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句,表现出诗人虽心喜蜀中这场雨,但仍心有不足而“忧思”:不仅忧“巴人”也忧因旱灾引起的吴越“盗贼”。因此他盼望再有一场滂沱大雨,不仅彻底解除蜀中的旱象与“气”,而且解除吴越的旱象与灾,从而缓和吴越地区的政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