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2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84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2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this article, we attempt to extend and nuance the debat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strategy, appropri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in dynamic and systemic innovation contexts. We present the case of four generations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covering the period 1980–2015), and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co-evolution of strategic I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roughout this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and technological relationships were governed with different and shifting degrees of formality. Simultaneously, firms differentiated technology accessibility across actors and technologies to benefit from openness and appropriation of innovation.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iscussion of competitiveness and appropriability needs to be expanded from the focal appropriability regime and complementary assets to the larger context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its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actor relations, with dispersed complementary and substitute assets and technologies. Consequently, the shaping of complementary and substitute appropriability regimes is central when strategizing in dynamic and systemic innovation contexts. This hold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pen innovation, innovation ecosystems, platforms, and coopetition.  相似文献   
2.
论空间权     
空间权是一种新型权利,空间权法理是传统土地所有权理论的新发展。空间权与土地权利的关系密切而复杂,准确恰当地定位两者的关系是空间权研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人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正在朝着保护经济利益的方向发展,也因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知识产权与人权问题上的争论。知识产权的提出与制度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哲学、经济学上的合理性。从本质上看,知识产权属于私权。但同时知识产权也属于发展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知识产权的发展权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才能把握知识产权发展思想的真谛和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视域中的信誉是坚持诚实交易、信守合约所获得的声誉。经济学所分析的信誉主体是指那些诚实交易、信守合约的个人和组织。从现实社会看,经济学的信誉主体仅仅是市场主体之一部分。由市场主体必须是产权主体的命题,可以逻辑地推导出信誉主体必须是产权主体的命题。产权是信誉主体确立的基础,原因在于第一,置信的承诺显然与主体履约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第二,交易性互动必须建立在交易各方的产权基础之上;第三,有恒产者追求的已不再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失信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技术创新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动态过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 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利用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聚集与小城镇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直接向一元结构转变模式的不适用性,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大因素:土地问题(土地流转制度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知识产权的概念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作用,论述了如何在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中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战略--培育创新能力的企业内部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超强竞争背景下国外兴起的企业家战略,是公司努力将组织各个层次的员工培育为普遍具有企业家精神、思维和行动的战略,是努力将整个公司转变为能够发挥员工企业家精神的战略.企业家公司以异质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企业家智力资产持续创新,破坏均衡,产生竞争优势和显著的业绩.企业家战略理论研究的是公司如何获得具有创新、变革、远见卓识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是对正在兴起的内部战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企业家战略与核心能力理论互相补充,并且改变了某些传统的战略管理观念.  相似文献   
9.
    
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效率提供了制度基础.相比已有静态性的分析视角,通过《物权法》改革这条主线,在动态性视角下考察产权保护水平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物权法》实施后,随着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创新活动显著增强,企业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均显著增加.《物权法》对企业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在低市场化进程地区、无政治关联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在"法与金融"的研究框架内,从产权保护水平的动态性视角,为企业创新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物权法的实施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规范市场经济的民法体系,同时,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促进了外部融资的增长,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物权法》实施的政策效果.同时,对于产权保护水平如何影响企业财务行为决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Friendship is an issue of concern for many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to understand how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experience friendship and what friendship means for them. A focus group was held with seven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who are members of a self-advocacy group. An inductive thematic analysis approach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data. The people that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identified as their friends were fellow self-advocates, family members, support workers and co-workers. They also identified behaviours and actions that foster friendship and those that undermine it. The analysis shows how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identified as friendships those relationships which had an element of reciprocity, while linking a lack of reciprocity with the absence of friendship.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non-disabled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perspectives of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they live and work wi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