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4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77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385篇
社会学   233篇
统计学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贺建风  李宏煜 《统计研究》2021,38(4):131-144
数字经济时代,社交网络作为数字化平台经济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的商业应用价值巨大,但由于其网络规模空前庞大,传统的网络分析方法 因计算成本过高而不再适用。而通过网络抽样算法获取样本网络,再推断整体网络,可节约计算资源, 因此抽样算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社交网络分析结论的准确性。现有社交网络抽样算法存在忽略网络内部拓扑结构、容易陷入局部网络、抽样效率过低等缺陷。为了弥补现有社交网络抽样算法的缺陷,本文结合大数据社交网络的社区特征,提出了一种聚类随机游走抽样算法。该方法首先使用社区聚类算法将原始网络节点进行社区划分,得到多个社区网络,然后分别对每个社区进行随机游走抽样获取样本网 络。数值模拟和案例应用的结果均表明,聚类随机游走抽样算法克服了传统网络抽样算法的缺点,能够在降低网络规模的同时较好地保留原始网络的结构特征。此外,该抽样算法还可以并行运算,有效提升抽样效率,对于大数据背景下大规模社交网络的抽样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挥移情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由互联网交互性、匿名性等特性决定的。在高校网络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引入移情功能的建设,可以更大地调动受教育者与施教者之间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的人们用一种新的符号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用新的行为方式来创造虚拟世界和美的情感 ,新的社会话语产生。要做好网络时代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网络时代话语和网络时代政治思想的特点 ,并通过建立网络时代的政治思想传播话语 ,来达到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传播绩效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府的信息网络安全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人才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府信息网络的安全问题 ,结合我国电子政府的现状与特点 ,提出了电子政府信息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 ,即构建一个由网络技术支撑层、网络技术应用层、网络管理层、网络安全人才层组成的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應用博弈論建立了一個網絡組織成員合作的穩定性模型,通過模型分析作者提出網絡組織的穩定性依賴於多種因素,其中,信任機制、懲罰機制是網絡組織穩定的基本因素。本文通過對中國網絡組織的一般性分析,指出特殊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中國網絡組織的信任機制和懲罰機制更多的來源於非正式制度,而非正式制度作用的空間局限性,是導致中國區際網絡組織穩定性差的重要原因,本文最後提出了中國網絡組織穩定性提升的建議。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因特网为主要标志的全球信息化正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它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面对挑战,高校应抓住时机,积极主动地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载体、环境和队伍等方面进行创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实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力求找出困扰各高等院校德育的关键所在。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本文重点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中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设计以及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具体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While the concept of regular equivalence is equally applicable to dichotomous as well as valued networks, the identification of regular blocks in regular blockmodels is somewhat problematic when dealing with valued networks. Applying the standard procedure for identifying ties in such blockmodels, a procedure perhaps most suited for dichotomous networks, does tend to generate block images and reduced graphs that differ from intuitive notions of such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9.
本文整合社会网络理论、注意力基础观和新制度主义理论等,通过对282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网络密度和高管注意力配置的交互匹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制度压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高密度网络中,高管采用注意力聚集策略对绿色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在低密度网络中,高管采用注意力分散策略对绿色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规制压力和模仿压力均正向调节网络密度和高管注意力配置的交互作用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但模仿压力的调节作用更强。通过构建不同制度压力情景下网络密度与高管注意力的交互作用对绿色创新影响的理论框架,本文推动社会网络理论、注意力基础观等成熟的理论成果从一般创新向绿色创新研究领域繁衍,为企业绿色创新加入与主流理论的对话做了努力,为企业在绿色创新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制度压力,以及所嵌入的组织间网络密度情况,选择合适的注意力配置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Dynamics of an Industry Networ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per moves a step forward in the direction of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knowledge bases and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al forms in innovative activities in a science-intensive industry. The paper has an explicit focu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network of collaborative agreements in R&D in the pharma/biotech industry after the “molecular biology revolution”. Using a comprehensive dataset, built by the authors integrating several sources in the industry, the dynamics of the network over time is extensively analyzed. With regards to network structure, it is found that, while the size of the network increases over time due to net flows of entry, its topological properties remain relatively unchanged. The evolution of the network has occurred without relevant deformations in the core-periphery profile. With regards to age-dependent propensity to collaborate,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extent of inter-generational collaboration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intra-gener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addition, the propensity of firms of a given generation to enter into collaboration with firms of a different gener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while the total number of intra-generational collaborations decreases over time and, moreover, tends to decrease for most recent generations. In the paper a unitary and coherent explanation of the evidence is developed, coming to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a striking isomorphism between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dynamics of knowledge and of the evolution of network structur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