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1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志异》一书快意恩仇。蒲松龄借因果报应之说而转换了其实际内容,其因果报应篇章的审美情感和特征主要表现为:报应内容的社会化和道德化,行为主体的动机化和情感化,小说叙述的艺术化和个性化。其主调是与《聊斋》文奇义正、寄托遥深的整体精神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2.
Having demonstrated its credentials as one of the more elegant and robust conceptualisation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attachment theory has considerable relevance to social work. Attachment‐based research has flourished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nd it now includes an impressive array of studies across the lifespan. This article considers four different measures used in attachment‐based research, although more discussion is devoted to interview and projective measures because they specifically embrace a psychodynamic approach in their design and analytic focus.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provide a brief overview of each measure and to offer some illustrative examples using practice‐related material.  相似文献   
3.
Susan Boyle’s audition for the television talent competition Britain’s Got Talent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and widespread media discourse. In this article, I would like to examine this discourse to consider how Boyle’s success troubles conventional constructions of both learning disability and celebrity.

I extend Ciara Evans’s recognition that learning disability is invisible to reflect on the media responses to Boyle’s impairment. This reflection notes that even within Boyle’s own discourse, she is loosely positioned as having ‘some sort of learning disability’.

Detailed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aetiological account of the ‘brain damage’ Boyle ‘suffered’ at birth. The analysis will consider the correlation with scientific discourse, trauma theory and the imposed biography to sugges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Boyle as both contained and unpredictable is already implicit in the aetiological narrative.  相似文献   

4.
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代表作《化身博士》描写了一个人格分裂的博士的故事,背后隐藏的缘由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加以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现代人了解人格的构成和特性,帮助现代人培养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颜中军 《学术界》2012,(3):78-84,284
长期以来,逻辑知识被赋予一种特殊的认识论地位,把它视为先验有效、不证自明的真理。这种观点被称之为"逻辑绝对主义"。哈克继承了蒯因、普特南、皮尔士等人的思想,主张更加彻底的实用主义逻辑观,严厉批判各种逻辑绝对主义,为逻辑可错论和可修正论扫除了认识论障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中国史学发展的变化同步,美国中国学界不少专门从事中国乡村研究的学者开始转向中国的城市,韩书瑞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她的《北京的寺庙与城市生活,1400~1900》通过对以寺庙为中心的宗教信仰活动的分析讨论明清北京城内与城外、上层与下层、外地与本地以及不同种族的居民逐渐融合、形成城市认同的过程,显示了她研究北京城市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对于物际生态有着理想化的展现,但现实中我们应拒绝生态完美主义的诱惑。小说中人与自然物奇异的对话无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对话理应被界定在良性的范围之内。幻化的笔法,使小说中的自然物得以获得其生态主体性,这对于当今生态文化之建构,无疑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乾隆时期,在《聊斋志异》风行百余年后,《四库全书》总纂纪昀不仅抛出了自己的文言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五种,而且从小说理论上批评《聊斋》者流的创作,遭到了蒲松龄追随者针锋相对的回击,形成中国文言小说流派争鸣。争鸣集中在文言小说创作的方法理论、文言小说的风格理论及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权力论是国际关系学研究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苏姗·斯特兰奇和约瑟夫·奈基于自己的研究,分别提出了软权力和结构性权力.约瑟夫·奈认为,"软权力"与"硬权力"是相对的,是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苏姗·斯特兰奇则把权力分为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她强调结构性权力是一种权力拥有者能够改变其他人面临的选择范围,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的能力.两种权力观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强的今天,这种非传统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形成非传统权力的扩张.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非传统权力,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