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0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语》释名辨正及《学而篇》校释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论语》释名之分歧主要在“论”字上,对“论”的解释达八种之多,其中唯章太炎的“论”作“仑”说合乎历史实际。古今对《学而篇》的校勘、解释亦不乏分歧,故略作考察辨正:对“学而”章应作整体性、连贯性解释;“为仁之本与”之“仁”作“人”;“传不习乎”之“传”的本字为“专”;“贤贤易色”句意即“贤贤”“修然”;“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句意即君子忠信,不与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2.
田同旭先生撰《薛宝钗另有情缘》一文 ,认为薛宝钗婚姻之最后归宿 ,在贾宝玉出家以后 ,再适贾雨村。[1] 今据《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词曲、册图的谶语式暗示 ,以及看到八十回后原稿结局的脂砚斋批语的分析 ,薛宝钗另适贾雨村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传统的解释是"不着急别人不了解自己,却着急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未能切中孔子原意.从论语的不同注本看,更重要的是从孔子和《论语》的一贯精神看,该章应解释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担心自己没有东西让别人了解".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道问学”还是“尊德性”,都只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客观事物的伦理意旨,因为儒学的本质是修身为本的为政之学,其主旨是不可能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所以儒学的盛行尤其是理学在明代的一统天下,严重影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晚清回族名儒薛时雨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就积极参与地方书院事务,后来主讲杭州崇文书院、南京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长达二十年之久。他在书院史上的贡献:一是将书院景观与造士为文相联系,赋予书院景观以象征意义,在文学地理的微观理论方面独树一帜;二是有知人之鉴,培育人才众多,尤其是选拔了不少寒士,在晚清东南士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三是编刊书院课艺总集达十种之多,这些总集保存了不少东南名士的书院习作,在书院文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著名词人薛琼一生随夫隐逸于无锡东乡的鹅湖镇。其诗词典雅,幽美,大量描写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赞美,然而流存的薛琼的资料甚少,只能通过其家人的部分记录来研究薛琼。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探讨传统文化与民族美德在薛宝钗身上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薛凤祚治学方法的特点,即"致用"与"会通"。其中,会通包含古今的会通与中西的会通。由《两河清汇》解读薛凤祚的水利思想,比较突出的是其治河和海运的思想。《两河清汇》从体例上言,可谓"编述之体",薛凤祚不仅继承发扬了儒家圣贤的一些学说,也吸收了其前代潘季驯、邱濬等人的观点。观其采择去取,无不以"致用"为宗。而其热心译介当时西方的水利器械,可以看作他在中西会通中所作的努力。虽然如此,对于薛凤祚《两河清汇》及其水利思想不可刻意拔高。  相似文献   
9.
朱熹崇正、重统、尚雅、尊古的文化心态代表了近古时代正统文人的文化心理.朱熹把理一分殊的思想贯穿到文学的领域中,引申出文道一本论.同时,又将传道之文和抒情之诗加以区别,肯定诗歌的价值多重性,提倡一种将直觉和理性相结合的体验诗学.而心性义理不同程度的渗透,则形成了朱熹诗歌的丰富层次和各类文本的独特性.文从道出的观念,又使朱熹的文风趋向平易自然,使其文章呈现出以立意为本而不尚词采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从晚清走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殿军领袖,章太炎既继承了传统古文经学的朴学精神,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在传统经学的诠释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思想方法.本文以<齐物论释>为研究文本,讨论了章太炎以<庄子>为传统资源对佛学更高境界--"随顺成俗"的标新,通过披检章氏对<齐物论>术语的重新诠释,展现其对庄子思想的时间维度上的关怀与重视,并关注由此引发的章氏子学向以<答问>为代表的经学(史学)转向,试图廓清其经、史著述思想的体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