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2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侠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早有,随时代发展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梁朝偏安南方一隅,其文人咏侠诗不仅反映出独特的时代风貌及前代文学影响,也体现出文人独特的心态及文风。文章从梁代文人咏侠诗的审美现象--诗中豪气、地理及季节特点、侠的佩带物及表现的知遇情结,仍可找出诗中深藏的文化根源,及梁代文人咏侠诗得以呈现别具一格的审美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辽朝的汉族文人是辽境内高水平文化的负载者,其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对本朝文学的影响十分显著。对他们的社会心理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辽朝汉族文人的政治态度在前期呈离心趋势,至中期则表现为向心趋势,辽亡前后则以灵活性、变通性为主要特征。民族关系的变动是影响汉族文人心态的最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宋代士大夫坚持"示人主以轨范"的《尚书》观,推崇《尚书》的皇帝教育意义,并针对时弊援引、阐释《尚书》,提出皇帝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原则和应当采取的措施,以经典和圣人的名义规范时君的行为.有些皇帝也认同"轨范"之说,或自觉而勤勉地听讲、阅读《尚书》,或借助《尚书》昭示效法圣王的决心.此外,《尚书》在宋代还被视作为臣的楷模.皇帝通过御赐、引释《尚书》等方式勉励大臣效法上古贤臣,积极劝谏、辅佐君主.皇帝和士大夫不断回溯《尚书》中唐虞三代的政治场景,由文本给予的共同回忆努力构建共同的价值,增进彼此认同,并支撑自身的合法性,共享经典文本的权威.  相似文献   
4.
《神乌傅》于近年出土,赋作者旨在借神乌故事传达弃利避害、全身而存的人生教训与处世哲学。赋文多处征引与化用儒家经典,表现了明显的文人创作特征,因而是一篇文人故事赋,将其定性为民间俗赋或民间故事赋都是不妥的。《神乌傅》显示了说部的特征,作为一个珍贵实例,补充并明晰了古代文学中禽鸟寓言故事赋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唐宋之际的时代剧变,使此期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或悲世,或混世,或避世,不一而足。文人所扮演的儒者形象也因此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服务于割据政权的幕僚文士、苟安于乱世的混世文人、不受传统束缚的风流才子等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新角色。这些变化是此期文学面貌的形成基础,也构成了唐宋文学转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风格 ,是中国特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产物。文人画发端于六朝 ,其绘画理论与实践 ,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看 ,也是庄子美学思想、六朝美学理论发展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鲁智深与五座寺庙的六次结缘入手,考察《水浒传》的情节设置与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揭示文人佛教视野中的《水浒传》,如何在儒家忠义思想与佛教解脱理念之间求取微妙的美学平衡,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对佛教信仰模式的独特理解与精妙构建。  相似文献   
8.
左翼浪漫文人人格精神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杰祥 《齐鲁学刊》2002,10(1):135-138
在“艰难的选择”中历经的精神矛盾与痛苦是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现实和思想特征。以个性主义、自由主义为内核的浪漫精神是左翼浪漫文人走上政治革命的起点 ,也是他们陷入两难境地的基因 ,并由此导致了启蒙与革命的错位、个性与信仰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王晓骊 《阴山学刊》2004,17(3):16-20
前代文人小说一般以典故的形式被宋词受容。婉约词人喜用爱情故事和神仙故事,在典故的使用上有艳化和俗化的倾向;豪放词人则常借历史人物、隐者名士和神话人物表现自己的英雄之气、文人之志以及不受约束的人格追求。词人对典故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的运用方法营造了不同的意象和意境,从而影响了词作的风格,但都为宋词增添了浓厚的浪漫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宋代文学重理性而轻情韵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在老舍的文本世界中,“理想市民形象”承载了他国民性改造的核心价值观念。这种价值特征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根源于“民族自尊”的“文化侵略”的想象,从而形成了认同西方文化立场与尊重传统文化优质因素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状态。这种矛盾不仅颠覆了左翼关于“现代革命”的理论想象,而且使得老舍撤回传统文化内部寻找国民性更新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