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8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50篇
管理学   104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61篇
丛书文集   408篇
理论方法论   163篇
综合类   2985篇
社会学   164篇
统计学   1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The consumer behaviour of the poor in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has attracted more historical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Yet, we have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whether regional factors affected consumption or how the poor’s ownership of household goods was influenced by level of poverty and the life-cycle. By focusing on Kent and drawing comparisons to other counti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material lives of the poor were improving by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but finds that there were distinct regional differences as the poor acquired more and better goods in London and the Home Counties than in relatively remote areas. Moreover, by using pauper inventories and labourers’ probate inventori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poor were not a homogeneous group with similar levels of material wealth, bu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different subgroups which often led very different material lives to one another due to life-cycle-related problems including sickness and old age. Labourers’ probate inventories are found to represent a minority of the poor who were materially richer than most, whilst pauper inventories appear to represent a more typical subgroup of the poor that struggled to make do and owned most types of goods in smaller numbers.  相似文献   
2.
In July 2015, South Korea’s National Basic Livelihood Security System (NBLSS) was reformed for the purposes of eliminating welfare blind spots and reducing poverty. The reform is expected to affect the recipients’ economic behaviours and choic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changes in benefits and eligibility for the NBLSS under the customised benefit system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change in the NBLSS on a proposed set of economic outcomes – income, labour supply, consumption, savings, poverty reduction.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we used data from the 10th–12th waves of the Korea Welfare Panel Study and employed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framework integrated with the propensity scores. We found that the NBLSS helps the poor to reduce financial and material hardships through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crements, but that it does not provide disincentives to the recipients from participating in the labour market or from saving.  相似文献   
3.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决定消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低收入和高增长构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典型特征。因此,应努力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拉动内需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徐渭虽然是明代文坛的边缘人 ,但却代表着明代文学的一种新精神 ,就是以“玩文学”的方式消解“诗言志”、“文载道”的传统。他的诗文创作既非源自某种使命感或道义精神 ,也非社会的写照或干预生活的武器 ,而是一种游戏人生自得其乐的生存方式。他拒绝崇高拒绝深刻 ,化神圣为笑谈 ,化正经为滑稽 ,在明代文学特定的语境中横空出世 ,开启了晚明“独抒性灵”的诗风与文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美学方法论的角度 ,以对东西方古典美学艺术本质观的论述为基础 ,结合当前的文艺实践 ,对艺术本质给予了现时代的规定。本文认为 ,西方古典美学和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 ,是以纯哲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艺术 ,把艺术规定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将摹拟、再现、认识看作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而中国古典美学则主要是以伦理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艺术哲学和艺术心理学相统一的方法观察和研究艺术 ,把情感看作艺术的特质 ,将抒情、写意规定为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东西方古典美学各自在艺术本质问题上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以及当今东西方艺术发展的趋势 ,说明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探求 ,既不能单纯执着于表现主义 ,也不能固守于理智主义 ,而是应该扬弃其各自的片面性 ,对东西方古典美学的艺术本质观 ,在现时代的规定下进行辩证的综合  相似文献   
6.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2,22(5):56-61
浓烈的悲情色彩和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融状态,是汉皇室楚歌鲜明的艺术特色,这与现实政治带来的巨大痛苦、汉代“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楚文化本身固有的悲情因素及楚辞歌乐舞的混融状态、汉代倡乐之风的盛行、充分抒情的需要密切相关。对母体文化的怀恋、残酷的政治现实、汉帝王后妃本身较高的文学素养使他们倾情于楚声歌唱。  相似文献   
7.
林庚白是南社的重要作家之一,研究近代文学的学人往往简单地视林庚白为宋诗派成员,但事实上宋诗不能涵盖林氏一生诗歌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貌。从早年对同光体的追慕到后来对宋诗派的反叛和超越,林庚白对同光体宋诗派理论的内省与改造体现在藉诗写史的自觉性,情绪与情感的现代性以及以社会主义者之身世与怀抱而为诗三个方面,为传统诗词创作注入了新的精神  气质和思想内涵。其五四以后的诗作也显示了旧体形式的诗歌在主动顺应历史潮流,渗入时代精神的条件下的内在生命力和创作实绩,不应为近现代文学研究所忽视。  相似文献   
8.
作为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福克纳在总体倾向、艺术手段与思想指归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和惊人的一致性。对他们的比较,是一件饶有兴味也极富挑战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面对文坛艺苑中活泼泼的审美现实 ,尝试对文趣、艺趣、诗趣作美学阐释 ,只能是我们的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童声合唱艺术的重要性与训练中若干技术问题的分析 ,结合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而进行思考 ,认为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 ,合唱教学应该占据与其地位相适应的位置 ;在合唱教学的具体实施中 ,要让中小学学生在曲目上有多样性的选择空间 ,以适应其生理与心理特点 ;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应在合唱训练中得到全面的实践 ,从而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