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巴渝古崖居的分布与地理、地质、交通等诸多因素有关,以成渝交通要道、长江干流和支流为线,串起沿途各个点,由线成面,呈现出渝西、渝东北两头集中、整体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巴渝古崖居大多开凿于明清晚期,这一时期巴渝许多地区战乱频繁、匪患猖獗。古崖居的集中分布与这些地区相吻合,从侧面印证了巴渝古崖居的空间分布特征。巴渝古崖居的广泛开凿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三峡地区摩崖石刻以其自然、野趣的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从其生态分布特点看,或在溶洞里,或在浪涛中,或在悬崖上,或在峭壁间。正是这种自然、野趣、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生态分布,使三峡石刻更加神奇诱人、情趣盎然、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3.
过伟 《创新》2007,1(6):115-123
南方稻作民族人文始祖洛甲及布洛陀、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左江花山崖壁画、歌圩的女儿、歌仙刘三姐、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抒情长诗《嘹歌》,及壮族原生态民歌,是广西壮族五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抢救文化遗产与建设首府先进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王蕊 《南都学坛》2004,24(3):16-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后,美国出现了“财政悬崖”,但中国经济不仅发展平稳,而且“稳中求进”。美国资本主义的本质因素如社会制度、多党制的党际之争、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垄断集团的恶性竞争等是造成“财政悬崖”的根本原因;中国“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既是中国当前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面对金融危机中美两国出现经济发展巨大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唐崖土司王城,城址环境优美,建筑石刻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研究意义。从实地考察入手,以环境艺术的眼光,用立体的观察方法,把土司王城的建筑石刻置于特定的时态和生态环境中,可以看到其遣“形”和造“势”的表达方式及创作理念,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天下四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城北石鼓山上,书院历史悠久,地势独特。摩崖碑刻历代不绝,在全国书院独树一帜,是石鼓书院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文章在查阅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石鼓书院唐代摩崖碑刻进行整理,并对其中存有歧义的“东岩西谿”、“太和题名”、“刺史蒋防碑刻”及“昌黎诗刻”等四种摩崖碑刻予以考释,以期丰富书院文化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渭河峡谷史家窝、北峪嘴古栈道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渭河峡谷陕甘两省交界处,隔河相望的史家窝和北峪嘴有古栈道遗迹。史家窝栈道历时久远,在自然力量和人为破坏之下已非昔日面貌,是目前渭河南岸发现的唯一一处栈道遗迹。北峪嘴栈道是渭河峡谷保存最完好至今仍然使用的栈道遗迹。两处栈道所处地形南北相对极其险要,是研究古代中原与西北地区交通、文化的重要物证。以渭河峡谷丰富的古文化内涵推断此段古栈道最早开凿应该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公东猎时开凿最有可能也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西狭颂》距今1835年,实物遗存的完整性是汉摩崖文本中鲜有的,而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价值有着特别之处。自北宋至乾隆初,官宦、文士寻访者众,但多猎异和赏书者;至乾隆以降,《西狭颂》文本传扬渐为广远,惜文学层面研究欠缺,其文学地位和价值至今鲜有卓识。《西狭颂》在我国碑铭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中作用显著,有其独到的地位,文学价值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0.
《The Senses and Society》2013,8(3):303-322
ABSTRACT

Phenomenologically and reflexively influence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 experiential conception of the imagination through an exploration of an extreme bodily act. Foremost, it sets the scene for a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 of dangerous practices such as cliff jumping. This potentially pushes the level in which we can reflect upon such a thing as an existential or embodied imagination. Here modernity's leveling of the docile body is challenged. Hence, in focusing on those sub-cultural practices that involve the extreme use of landscape, I propose an alternative scenario in which to consider the creativity of the body. Such a framework situates hazardous activities beyond the level of much contemporary thinking within 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 or the sociology of risk, to a more far-reaching—perhaps “extremist” position—where they come across as existentially poignant, performative acts of the social imag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