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8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1013篇
社会学   1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家的人格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 ,往往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我们在研究作品风格的时候 ,不能不关注作家的人格。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探讨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特征 ,是深入研究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陶渊明的作品中 ,从他的言行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情趣和胸襟 ,领悟到一种具体的人格。陶渊明自然率真平和旷达的个性特征构筑了他的诗化人格 ,即未经世俗异化的高尚贞洁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内在思想根源是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这种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他任真自得和固穷守节的行为方式。他的作品中常见的酒与菊、孤松、孤云与归鸟等艺术形象组成了陶渊明诗化人格的象征系列  相似文献   
2.
赵树勤的新著《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历史衍变、主题话语、语言特质、诗学模式、文体风貌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文化诠释和诗学建构 ,体现了建构中国化女性主义诗学体系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3.
面对文坛艺苑中活泼泼的审美现实 ,尝试对文趣、艺趣、诗趣作美学阐释 ,只能是我们的学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对海上救助中有关救助款项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同时分析了我国《海商法》中有关条文对救助款项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陈心浩 《晋阳学刊》2008,(5):108-111
诗性精神和文学精神既相互区别,又互相重合。明清小说评点家在评点小说的过程中,往往借他人之酒杯,消己胸中之块垒,体现出强烈的诗性精神。但同时,他们又自觉地从小说创作规律和读者审美需求的层面上揭示出小说的本质特征,体现出积极的文学精神,并且诗性精神和文学精神达到了高度的圆融统一。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张生煮海》是一出神话剧,反映潮州举子张羽与小龙女私定终身而遭到东海龙王阻挠,于是敢与命运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从中折射出元人对海洋的观念变化,反映了我国先民藐视神权、敢于跟强大的恶势力斗争的精神,也折射出人定胜天的海洋精神。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的诗歌创作以他结束十年京官,出京创办湘军为界,前期仕途平步青云,言大志抒豪情;后期饱经沧桑,诗风趋向“冲淡之味”。他灵活化用古诗,加以改造为己有。曾诗有三种类型:“言志”诗高尚雅正,表现治国平天下的博大情怀;“怨愤”诗揭露社会黑暗,张扬着批判锋芒;“缘情”诗寄赠送别,感怀述事,抒发政治文人真挚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诗歌阅读中的“误读”,无论是读者的有意为之或无意中的“歪打正着”,指的都是读者在对诗意的理解上与作者本意不一致。之所以会发生“误读”,是因为读者从诗中读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而以自身的联想力丰富、补充了作者的诗意内涵。可以说,误读难以避免,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它应该出现在率性而为的状态之下,而不是出于无知或有知的偏见。  相似文献   
9.
简论漆艺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的装饰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漆艺的民族传统特质和审美特征以及漆艺的装饰手法,论述漆艺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的装饰意义和漆艺本体的文化内涵及其传统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对灵动性的追求是小说语言走向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小说语言在诗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灵动性。如果说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是在和谐的美学理想的统率下营造诗的氛围,在“和谐”的氛围中飘动着一股士大夫式的淡雅、闲适与飘逸之气,显示出特有的灵动性,那么贾平凹、阿城、莫言、何立伟等人则是在语言的锤炼中酿造着诗意,闪现出灵动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