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我们知道出现了环境伦理学的一些事,这种伦理学为人们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并制止破坏生态的行为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进行论证。生态伦理学的那些原则的根据,是希望在富裕而文明的城市生活和为保住地球而考虑着有所节制这两者之间达成和谐关系,即是说,在消费和节制欲望之间达成和谐关系。因此,我们眼见到作为西方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代主义的失败。那就是前现代的那种崇拜自然的怀旧情绪出现的原因。与此相当,现代美学,作为关于感性的哲学,也破产了。现在,时候到了,我们应该设想生态美学是可能的。为什么现在需要生态美学呢?其实,我们面临着现代美学本身的危机。我们的现代性过渡到了后现代时代,在这过渡的当口,产生了一些人不曾经历过的情况:直接和真东西接触难了,真东西让关于不可眼见的对象的那些铺天盖地的信息给遮蔽了;媒体和政治势力的黑手控制着人们的经验;城市化和无所不在的矫揉造作,把对于自然的感觉弄得麻木不仁;数字符号弄出来的影像和言辞,把艺术呈现搞得毫无力度。在后现代性的展望中,为了帮助美学恢复其意义这一目的,我们应该构筑生态美学。这种美学应该恰当地处理人对自然的关系、经验中的敏感性的意义,以及城市性的消费生活等问题。我们应该恢复关于我们的原初经验的思考,这种经验将使我们对美学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2.
价值形而上学语境中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目前为止拥有四种大学:教会大学、市民大学、研究型大学和企业型大学。这四种大学体现了四种不同的世界观。从总体上看,这四种大学都不曾在整体上提升过这个世界的价值,而这一点正是以怀特海哲学为基础的建设性后现代大学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3.
Until recently, professional ethics in social work has often been characterised in terms of a debate between Kantian and Utilitarian approaches. However, both these approaches are founded on a common basis in universalism and liberal individualism, which have been challenged by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social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changes for social work ethics and considers how the profession can think about living with the legacy of earlier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4.
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理,包括全球治理的兴起,是人类探求良好公共生活和政治秩序持久努力的延续,它本质上反映了现代性绝对主权的消解.通过审慎地分析治理与民主、官僚制等政治学传统话语的复杂关系,以及全球治理和地方治理两个分支,可以看到治理理论体现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某种交融.  相似文献   
5.
借助现代性视角来观照西部电影的转型,认为西方现代性主要是一种与过去断裂、向未来敞开、不断进步的时间意识,而由于多重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国现代性则体现为一种东方与西方、乡村与城市、封闭与开放对比的空间结构。中国西部电影作为中国现代性追求的生动隐喻和民族现代性体验的深刻写照,在其发展早期,主要从"城乡差别"的对比反差来现实主义地观照城市与农村、现代与传统、开放与保守等现代性反差及其对中国人造成的心灵震颤,而在后期,新世纪以来的"新西部电影"则回避现实,热衷于历史想象叙事,通过"朝野冲突"的戏剧冲突,浪漫地隐喻和象征了探索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人既借鉴学习又力图对抗好莱坞产业强势的垄断、霸权的后现代矛盾与焦虑。  相似文献   
6.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9,29(2):58-62
"后现代性"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品格,曾深刻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艺术。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既包括对大陆电影传统思维、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美学深度的消解,同样也包括香港周星驰"无厘头"影片的改写、仿拟和王家卫"风格化"电影的空间化、碎片式的结构,以及世纪初中国电影从形式主义到技术至上的转变,形成"主体的消失"和虚拟镜像。上述几个方面不但包括了中国后现代电影演进的阶段性,同时,还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后现代性的种种艺术构成。  相似文献   
7.
詹姆逊认为当代西方电影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具有影像资本化、虚假的怀旧、主体中心地位消失等后现代特征。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特征是由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环境造成的,电影形象全部被转化成可消费的商品,缺乏历史深度。詹姆逊对于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性所带来的历史深度的削弱、主体情感的消逝和集体伦理价值观的摧毁持批判否定的态度。通过批判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性,詹姆逊旨在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从而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出路,描摹未来生活的图景。  相似文献   
8.
西街文化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对现实的疏离所形成环境氛围的狂欢化、经营者对生活本真品质的追求导致的商业活动休闲化.媒体传播所造就的西街故事的传奇化。西街特有的文化生态是其作为旅游景点的主要卖点,和其他的原生态景点一样,西街面临本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尖锐冲突。现代商业操作可以再建造更多的“西街”,但西街的精神和文化是不可被复制的;作为旅游目的地,西街的看点就在于其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生态,在对西街以及类似西街的景点的规划和开发应合理地规避矛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自引入我国以来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识教育推动者呼唤人文精神的挺立以扼制市场化、功利化、世俗化对高等教育的道德冲击,其终极目标是要建立人之为人的生命根基。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种终极价值的先行确立并不具有绝对合法基础,秉持此种观点无疑又回到了传统哲学的独断立场。在后现代性条件下,对于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只具有私人性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我们应以何种态度来对待通识教育,这就需要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中的超文本文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信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文网络中超文本文学的分析,揭示其具有的鲜明的后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