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8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91篇
民族学   32篇
人口学   25篇
丛书文集   488篇
理论方法论   266篇
综合类   2609篇
社会学   436篇
统计学   28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438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sychosocial benefits of activism include increased empowerment,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resilience. Yet sexual minority women (SMW) and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with multiple oppressed statuses and identities are especially prone to oppression-based experiences, even within minority activist communities. This study sought to develop an empirical model to explain the diverse meanings of social justice activism situated in SMW and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social identities, values, and experiences of oppression and privilege. Using a grounded theory design, 20 SMW and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participated in initial, follow-up, and feedback interviews. The most frequent demographic identities were queer or bisexual, White, middle-class women with advanced degre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cial justice activism was intensely relational, replete with multiple benefits, yet rife with experiences of oppression from within and outside of activist communities. The empirically derived model shows the complexity of SMW and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experiences, meanings, and benefits of social justice activism.  相似文献   
2.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理论,从教学环节入手,探讨了英语教学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策略选择原则及相应英语教学策略,提出英语教学的整体筹划策略、信息输入策略、全息评价策略和重现巩固策略。  相似文献   
3.
沉默权是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其价值体现在 :它可以增强辩方的防御能力 ,是形式上保持控辩双方对抗格局的重要因素 ,有利于维护刑事诉讼构造平衡 ;有助于刑事诉讼公正、科学、文明地进行 ;也有助于发现事实真相。沉默权不仅有其程序性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对人格尊严的极大尊重 ,沉默权制度是刑事司法中最重要的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关于元评估     
本文阐述了元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并对元评估活动所依据的原则 (客观性、整体性 全面性、综合性 )、应遵循的程序和采用的方法 (元研究方法、系统方法、评价方法、模型方法 )作了系统论述。元评估活动将对提高各级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自觉性 ,推动社会各个领域乃至整个社会与自然界协调而持续的发展作出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分配正义观是建立在仁礼正义论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以礼义差等作为正义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6.
见义不为现象的法律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义勇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规定社会和国家对见义勇为者权益的救济和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作者认为对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实行法律保护是救治当前道德冷漠现象的一剂良方,是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的法律规范。它的制定与实施又进一步充实了法律的正义精神,是法律价值的全面体现。但在现阶段我国还不具备相应的历史与现实条件用法律强制的手段推行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陪审制度的功能是陪审制度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理由 ,笔者首先剖析了陪审制度的沿革及其发展趋势 ;进而阐述陪审制度在两大法系中共有的功能 ;最后分别阐述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刑事陪审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8.
犯罪行为引起的刑事法律关系是考察刑事诉讼主体问题的真正法理基础。国家与被告人作为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 ,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不是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故不是刑事诉讼当事人 ,只是发动、支持公法性诉讼的公民追诉人。审判权与公诉权的分立 ,本质上是国家将自身作为自己的对象 ,并在自己(裁判者 )与作为对象的自身 (当事人 )之间建立绝对区分 ,体现了作为公共权力的国家的自我反思节制。其他刑事诉讼主体均不是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按照意志关系或者是国家的代表、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代理人或帮助人 ,或者是不从属于任何一方的诉讼主体。  相似文献   
9.
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是疑罪从无原则在审判活动中的体现,其性质归属实际上就是无罪判决,为了调和人民法院裁判的稳定性、权威性和裁判的公正性之间的关系,此类判决在撤销或变更上应适用因新发现的情况而恢复诉讼的程序。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法》经过系统修改在我国颁布实行后,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日益完善,更趋向于合理。但在具体考量刑事司法制度变革是否深入的问题时,证人怠于出庭逐渐成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对此问题的探究,不能仅站在国家管理者的高度凭惯性思考,需要研究者超越历史的局限,从证人对自身重大利益的关切,以及社会强势群体的示范导向和人情社会的惰性阻碍着眼,加以理性地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