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琳 《社科纵横》2006,21(12):145-147
1949年———1960年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了破裂,中国的外交战略从“一边倒”逐渐过渡到了“两个拳头打人”。研究这段历史的演变,对于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应付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的苏德战线和亚洲太平洋战场上的中日战线是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为了确保两条战线的胜利,苏联和中国的外交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日本的扩张行动日益猖獗,苏联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在日本的逼攻之下,苏联和中国的战略利益逐渐趋于一致。于是,苏联决定向中国提供有效援助和支持,但美、英等西方国家并不支持苏联的动议。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向西方寻求保护的外交努力严重受挫,迫使蒋介石政府积极寻求苏联的支持,最后两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条约奠定了苏中友好关系的国际法基础,苏联据此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必要援助和支持。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增加了太平洋战线,战争扩展到了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从此以后,西方各国才开始援助中国,对华战略才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3.
史平 《现代妇女》2013,(10):201-201
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不平坦发展的,Ail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从6眸中苏关系的演变,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应始终把坚持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4.
唐修哲 《21世纪》2009,(12):48-49
还记得,有位中国学者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过中苏两国的关系。他写道:"中苏关系跌宕起伏,迂回曲折,扑朔迷离,动人心弦。"既有情意融融的春天,也有凉风飒飒的秋天,更有白雪皑皑的冬日……"我曾有幸两次常驻莫斯科做记者,亲身感受到了中苏关系的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5.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07,(6):183-184
《贫穷致富与执政》,《日本环保行政亲历记》,《希特勒家族》,《五十年的回望》,《官僚制内幕》,《中苏关系史纲》  相似文献   
6.
叶边 《领导文萃》2008,(18):50-53
正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智慧 建国初期,新中国参与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但是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出现裂痕,60年代前期双方展开激烈论战,思想上的分歧进而导致国家关系紧张。1964年10月14日,苏联更换了领导人。一两天之后,中国成为有核国家,这无疑增强了中国捍卫自己国家利益的信心。中国希望苏联新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改弦更张,但失望地发现他决心走赫鲁晓夫的老路。几年之后的1969年,双方竞在边界地区爆发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7.
徐焰 《东西南北》2012,(13):66-67
1962年的7000人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作了报告,在总结3年饥荒时明确指出,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天灾属不可抗力,但人祸显然指的不是苏联。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和出现饥荒后,同内曾以干部宣讲和群众口传方式出现了“中国为抗美援朝欠债,苏修逼债造成挨饿”之说,并在多年问被一些义艺作品和非当审者的文章引用,致使许多人长期信以为真。  相似文献   
8.
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且也是两国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在这一时期应该如何看待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这一理论分歧在实践中的反映则是中苏两国内外政策的背异,而此恰是具有"铁板"之称的中苏同盟迅速瓦解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美国最新解密的中央情报局20世纪60年代初、中和末期撰写的中苏关系评估报告,通过不同层面,较客观地分析了此阶段中苏关系的变化情况,较为准确地判断和预测了中苏关系的走向.但是,不同体制国家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对社会主义国家决策程序必要了解的不足,重视苏联动向的习惯,以及文革造成的中国国内局势的动乱,使得报告作者的理性考量也存在不少偏差,对中国方面的某些迹象缺乏敏感.  相似文献   
10.
中俄关系在我国对外交往中历来占有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与俄罗斯的关系始终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建国60年以来,中俄两国关系由同盟到对抗再到伙伴关系,其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曲曲折折,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历史教训,站在时代的高度,开创中俄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