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无意外,意大利人塞韦里诺·安蒂诺里制造的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在近期出生,围绕克隆人的争论因此又热闹了起来。有读者几次来到编辑部,希望我们在杂志上讨论该不该禁止克隆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克隆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分析了“Clone”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 ,预言了“Clone”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层影响及对策 ,提示人类应用该项技术时要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3.
克隆技术的发展使克隆人成为可能,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学问题。但克隆技术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禁止,科技伦理应该采取开放的框架去积极地研究这些问题。克隆技术和科技伦理应该协调发展,科技伦理要为克隆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目前,克隆技术应该有控制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何志勇 《老友》2009,(9):4-7
李宁,江西南昌人。1991年,他获得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授予的博士学位;先后在联邦德国小动物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日本农林尖端技术研究所学习、工作过,是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在孜孜求生的过程里,也不断地追求避死,乃至于渴望永生不巧。古老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世界各大文明系统都有着不同的企望永生不死的观念和一些实际的操作。从生死哲学的角度来看,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追求的永生,都是通过“死”这一桥梁,唯有中国道教求取的是此“生”此“身”的不巧。这一点与现代“克隆”技术所可能提供的超越死亡之路有相吻合的地方。某种程度的“不死之人”终于要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实现,这确实是21世纪和未来的年代里最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6.
第一大革命是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由于因特网的普及,以及其他高科技通信系统被送上轨道,到2005年,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居民都可以通过电视、电脑、电话同因特网相连。远距离工作、教学和医疗开始盛行。据微软业内人士透露,可以识别声音的电脑将于近几年问世,到时人们只需用口令就能让电脑完成各种任务。  相似文献   
7.
唐雪莲 《天府新论》2005,(Z1):185-186
生育随着社会、科学发展,成为了专属于合法夫妻双方共同平等享有的身份权利,并随附相应的义务.为了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应该慎重对待新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严格限制人工授精在生育上的应用,并禁止将克隆技术应用于生育.  相似文献   
8.
人工自然物,作为人类培育、加工和制造的对象,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位置。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革命。而今,一种新兴的技术——克隆所带来的人工自然物的革新却深刻地震撼着人类的心灵世界。克隆技术,作为一项当代的新技术,以其特有的吸引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它为中心所产生的截然相反的议论,纷纷不止。对它的认识,无论就技术革命而言,还是就人类伦理、道德等领域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科学技术进步与传统伦理之间矛盾的论述,指出“克隆人”是一种无法阻挡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就人类如何对待“克隆人技术”的问题给予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0.
迎接生物经济的世纪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技术作为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重要技术,近年来在基因研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从基因组破译到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等,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互联网络对人类的信息沟通带来了巨大的革命,而生物技术的革命则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命运。正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很难想象信息经济对世界经济与人类生活会产生如此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样,生物经济同样将对人类带来巨大的革命。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开发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继狩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之后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