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名著,“唐僧”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西游记》中的玄奘即“唐僧”基本上是一个虚构的“文学人物”;在历史上还有一个真实的唐僧,那就是作为翻译家和我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的玄奘。  相似文献   
2.
徐訏爱情小说中有一种崇尚描写超越凡俗的性灵之爱的净化倾向,这与他青少年时代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历大有关系.这种倾向贯穿于徐訏小说创作的始终,是徐訏小说中独具个性的爱情描写的特征,也是使徐訏成为浪漫主义作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红楼梦》可以说是最受重视的一部文学作品。鲁迅先生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自从《红楼梦》诞生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4.
古典小说中的叙事诗,承担着弥补其文字叙述之不足的功能。为更好地呼应小说的叙述文字,古典小说中的叙事诗,走向了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创作之路。具体而言,其诗极少用典,语言趋向于口语化,不以抒情为务,而以叙事为能。因此,其诗通俗有余,典雅不足;晓畅有余,含蓄不足;实境有余,空灵不足。一言以蔽之曰:质木无文。  相似文献   
5.
最早拜读张锦池先生的大作是在1979年。那年,《北方论丛》因《红楼梦》的著作权问题,展开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讨论。作为大一学生的我,第一次领略了众多学者旗帜鲜明而又不失体面风度的学术论  相似文献   
6.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4,(11):64-65
在中国的四大古典小说中,有三部是从"一块石头"开始的。《红楼梦》由大荒山无稽崖上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通灵变化、幻游人间而引出;《西游记》由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化育石猴而引出;《水浒》则由龙虎山伏魔殿上的一块石碣被打开,放走被镇压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魂而引出。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小说不描写人物的心理流程,不直接揭示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作家往往寓褒贬于笔墨之外,其所塑造的人物,宛如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熟悉他们,但不一定了解他们。  相似文献   
8.
张桂玲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3):91-92,115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长期在中国生活,其生活习惯、性格、文学创作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她承袭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9.
自唐宋始,小说和诗词这两种不同的古典文学样式呈现出了互渗相涵之态势,亦即文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在文言和白话小说创作中羼入诗词韵语,从而形成了散韵相间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固定表达模式.这种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奇观的展现,是有着社会文化背景、作家审美趣尚、及读者接受心理等多层面、深层次的历史渊源的.羼入小说中的诗词韵语具有题材广泛、体裁骸备、措置有度等突出特征,在小说中极力发挥着彰显主旨、寄寓情理、渲染氛围、烘托形象、刻画性格、剖析心灵、贯穿脉线、展开情节等众多而又独特的审美功用.这种文学表达对促进当时小说的发展繁荣、诗词的传播流布及人们的鉴赏解读等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俎永湘 《理论界》2002,(5):78-79
<红楼梦>所描述的"大观园"原型在哪里?多年来红学界各有其说.有的说,贾府、大观园在金陵,即现在的南京,"石头城"也在南京.曹寅的江宁织造所旧址也在南京,也有很多专家学者作了深入认真求实的考证,发现南京在明清时期的花园均与大观园对不上号,并提出异议.认为大观园不可能在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