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2.
张佩纶、梁启超均为晚清治《管子》的著名人物。通过对两人关于《管子》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动机等方面的比较,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两人尽管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区别,但均注重《管子》中的治国方略研究及阐发,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相比于晚清其他治《管子》的成果,张、梁的《管子》研究很具有代表性。从两人的《管子》研究中,我们可以管窥晚清仁人志士的心路历程及其对《管子》研究的学术动向,同时也留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3.
我们总是喜欢谈论张爱玲,谈论她与胡兰成那段被滚滚红尘惊扰了的情,谈论她笔下那些或光艳靡丽或清冷凉薄的男女。但我们鲜少谈论的,是她身上烙印般的家族符号,以及她曾显赫一时的家族中的人和事。这些在乱世中浮沉逐浪的人和事,宛如一条条色彩浓重的血脉分支,最后汇聚于张爱玲一身,形成她优雅、孤高、冷傲、怪异、矛盾,甚至离经叛道的独特个性,并让我们为之深深着迷。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各项改革措施使日本在短时期内,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力增强的日本开始对外实施扩张战略,并首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台湾和中国的藩属国--琉球、朝鲜.在这种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大爆发,从而在清政府内部产生了要求征讨、惩治日本的"征日论".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流派的重要一员,张佩纶改革思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其坎坷的仕途又带给他特殊的改革理念与认识。这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理解晚清纷繁复杂的变革的内涵。基于研究史论著及张佩纶本人的作品,本文通过史实对张佩纶改革的思想倾向和变化趋势进行了梳理,张佩纶改革思想随着政治参与度增加逐渐加深;在革职之后张佩纶对改革的深入思考并上升到学理层面;最后,作者从张佩纶改革思想的制度和时代局限角度分析了其改革思想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清末,著名谏官张佩纶本与广西提督冯子材并不相识。1872年,冯子材因奏参贪腐官员徐延旭而遭到淮系的嫉恨,后者撺掇张佩纶以举荐徐延旭主持广西军政的方式排斥冯子材;结果徐延旭因北宁之役大败而受到追究,张佩纶也因荐举非人而离开朝廷,直至最终身败名裂。  相似文献   
7.
8.
陈道章 《可乐》2010,(7):51-51
1884年中法战争,法国在越南观音桥被清兵打败。法国内阁派海军中将孤拔为舰队司令,从北部湾率舰北上,要夺取福州、基隆作为抵押品,向清政府索取战争赔偿。清政府命平素侃侃言兵的张佩纶(字幼樵)以三品卿衔任会办海疆事宜大臣,到福州马尾(马江)部署沿海战备。  相似文献   
9.
黄波 《领导文萃》2011,(23):69-72
所谓“清流”,比喻德行高洁,勇于言事,有名望的士大夫,主要指以传统儒家规范为标准,侃侃论政的一批言官和谏官。他们的特点是坚执己见甚至敢批君主逆鳞,持论甚高却又未必均有裨于实际。晚清“清流党”中最著者,除了陈宝琛和宝廷,就是后以办洋务出名的张之洞和后来成为李鸿章女婿的张佩纶。  相似文献   
10.
姜鸣  韦成 《领导文萃》2006,(4):124-128
张佩纶是风头极健的“清流”,但所谓“清流”,恐怕只是个门面张佩纶,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人,1871年中进士。在光绪初年的政坛上,他是风头极健的“清流”人物,与张之洞、宝廷、黄体芳合称“翰林四谏”。所谓“清流”,是当时官场中的一批言官,取法儒家传统,以刚正不阿、主持清议、议论时政、纠弹大臣出名。以张佩纶为例,1875至1884年间,共上奏折127件,其中弹劾和直谏的占三分之一。一疏上闻,四方传诵,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连张佩纶爱穿竹布长衫,都有人竟相模仿。一般认为,前清流奉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领袖,政治上趋于传统保守,凡稍谈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