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8月7日,几经周折和多方联系,本刊终于在某监狱采访到了女囚犯吕燕(化)。吕燕,32岁,2006年因拐卖妇女儿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零三个月,以下是对吕燕的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2.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品,由于其创作时的复杂矛盾心态,而呈现出主题的多义性和矛盾性.一方面是启蒙式的深切的文明救赎,另一方面是意识到历史苦难本体后的无望、悲凉,是对巨大历史黑暗下的韧性生存的感喟.萧红主观上是想通过对麻木落后生活的展示达到国民性批判的目的,但又没有拘囿于理论观念,而是向生活深处挺进,趋向于对历史本体的接近,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对启蒙主题的解构.本文通过对大泥坑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这一复杂的多层意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鲁迅小说中对几种社会底层人物形象的刻画入手,一方面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一些普通百姓的麻木、愚昧与奴性意识,另一方面则对他们抗争无果,无法摆脱命运束缚的悲惨现状进行揭示,展现了旧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与压迫,反映出鲁迅小说中"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出发点。分析鲁迅笔下的社会底层人物群像,即使在今天我们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大背景下,仍然有着警醒和思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曾长期被贫究困扰的国人相继实现着脱贫致富的宿愿,随着收入的增加,许多人仍然坚贞格守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有相当部分人以高消费为时尚,然而,在五花八门的高消费背后,却是形形色色的愚昧消费。  相似文献   
5.
《老年世界》2013,(11):29-29
清明节期间,包头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在全体老干部和老年大学师生中开展了“文明过清明”系列活动,1300余名离退休干部参与了活动。  相似文献   
6.
从“二拍”中僧侣敛财看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二拍"对僧侣敛财进行详细而深刻地披露,这种特有现象发生在宋明之际不能不说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莫大关联,金钱的刺激使僧侣最终由佛性转向人性,而且以一种最丑陋的方式表现人性阴暗的一面,毕竟一切都是在探索中,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需要沿着崎岖的道路才能走向最后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阿Q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阿Q形象更是那个时代小丑的形象。代表着封建理念下的广大中国人的愚昧、落后、自私、麻木等等特点,封建思想把人摧残的不像人。鲁迅先生就是希望通过《阿Q正传》这篇文章能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相似文献   
9.
影片《黄土地》是陈凯歌于1984年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它通过翠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的愚昧与觉醒。影片《黄土地》因其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开创了“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反传统的先河,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影片《黄土地》虽没有完整的情节叙事,但有较为明显的正反义素以及人物符号...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西方后现代文化和批评语境中诠释和发展<圣经>传统,是当代<圣经>解释学各种方法中的重要进路.希伯来<圣经>的智慧文献,作为犹太教正典"著作"部分最具边缘化意味的文本,还没有太多地被置于后现代理论框架下进行解读.借助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可以了解作者在<传道书>中是如何运用一种新的二分法,解构了过分简单化、容易引起偏见的智愚二分法,但是他所替代的新的二分法(益处/虚空),与其说对以二元对立著称的智慧神学构成了破坏,不如说新的真实的明确区分仍然是难以捉摸的,它不得不被无限地推迟,这正对应于德里达意味上的"延异".如果说,德里达的"解构"是为了达到对逻辑中心论的颠覆,那么,<传道书>的"语言辩证法"则表现了在传统的智慧教导不足以描述现实生活的复杂和多元的情况下,人如何重新处理与上帝的关系,接受自相矛盾的生存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