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3篇
社会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显祖的思想相当驳杂,“道学”是最值得重视的因素。“道学”形而上的内在精神超越,赋予了汤氏独特的“思想者”气质,并进而影响他的文体选择。其古文理想和曲体价值观,均显示出重道德理性的传统“杂文学”观念在晚明时期的回潮。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的《邯郸记》加强了世俗内容和文人自身命运的体验,以及地域色彩的渲染,因而成为一部跨越时空依然余香缭绕的珍品。  相似文献   
3.
4.
全球化进程加快,欠发达地区日益增长的对外交流的需求与本地高素质口译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围绕“本土化外事口译人才的培养”这一议题,以功能主义目的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结合地方实际,以真实的口译项目为依托,通过实践探索,构建出一套“三阶段式”本土化外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欠发达地区本土化外事口译人才培养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澳门之行是汤显祖生命史上一次十分难得的意外收获,不仅对他的思想与经典传奇《牡丹亭》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澳门之行,让汤显祖有机会艺术地记录了400年前封闭状态下一个中国文人眼中的外国人及其生活方式,折射出了汤显祖最初主动睁眼看世界的历史瞬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王朝后期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与昏庸贪婪,对西方世界既起的先进科学技术的迟钝麻木,及其与西方殖民者进行鸦片交易的事实,预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必然降临。汤显祖是我国最早有意识主动了解西方文化的古代文人,其相关作品也成为记载澳门中西交往情况最早的文学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关汤显祖的词学活动,学人少有论及,本文则描述了汤氏与明清词坛的某些关系(1)清代某些词学论著中提及的“玉茗堂词”乃是书商牟利行为,可以推定其中并无佚失作品;(2)汤显祖的词体创新举措是他一贯艺术理想的自然流露;(3)清人对汤词的贬抑有失公正,主要是因为出于一种自觉的尊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包括“情生诗歌”的情本论、出生入死的情感超越论、以情抗理的情理观和以情役律的情形(形式)观,分别解答了情感与艺术、情感与现实、情感与理性、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其对美学主体性和个性解放的热切呼唤,代表着时代的美学潮动和精神脉动,由此而昭示出其在明清情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寓言精神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汤显祖在创作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热情,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因此,他的戏曲创作具有强烈的寓言性。“临川四梦”就是其寓言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慷慨激昂却不失温柔敦厚,秀美娇甜亦古朴粗犷。源自500年前的声腔如今重新焕发出生机,将它曾经的荣誉以及即将到来的辉煌,娓娓道来……460年前的临川才子汤显祖耗尽一生心血,为后世留下美到难以言喻的《临川四梦》,如今,赣鄱大地正用赣剧所承载的古老声腔诠释着那些古老的梦境,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批年轻却又不乏实力的青年演员正挑起赣剧振兴的大梁。2010年6月29日,省艺术剧院隆重上演新编赣剧《临川四梦》,反响热烈,扮演  相似文献   
10.
高胡 《人才开发》2009,(3):59-60
唐初王勃以其旷世才情颂誉临川,《滕王阁序》中有:“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自古以来的临川。以“才子之乡”名扬四海。从一代名相王安石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到《牡丹亭》的作者“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都是临川英才辈出、人文荟萃的生动写照。斗转星移,而今。位于江西抚河之滨的临川一中师生传承先辈们的才气豪情.谱写着一篇又一篇“才子学校”的华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