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The present study offers a comparison of the demographic features and lived experiences of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LGB) individuals with religious, spiritual, or atheist (R/S/A) belief systems. In this sample of 212 participants, the relationship of participants’ R/S/A beliefs to personal variables (e.g., age, gender, race), mental health variables (e.g., life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ternalized heterosexism, self-esteem), and relational variables (e.g., outness, connection to LGBTQ communities) were assessed. Correlationa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level of R/S/A belief was unrelated to self-esteem, life satisfaction, o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however, greater religious belief was correlated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with internalized heterosexism and outness as LGB. To test the interactions of R/S/A beliefs and categorical variables of interest (e.g., race), log-linear analyses with follow-up chi-square tests were conducted. Findings suggested more similarities than differences for LGB people across R/S/A systems of belief. Limi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当前,有不少大学生有迷信心理和行为。"无神论"在高校的失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转型期社会的迷惘、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和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以及大学生自身价值观有关,对此必须加以有效防范,从中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宣传教育薄弱、理论研究不足和学科建设十分紧迫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当代阐释》一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的梳理,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当代形态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学家们研究宗教时所采取的一种立场,彼得·伯格的"方法论上的无神论"被广为接受,但亦不乏争议。该文研究发现,"方法论上的无神论"概念的结构可简单表述为在社会学理论化的参照框架之内,研究者们必须把"超自然者"、"宗教对真理的诸种声称"和"涉及到非经验的实在的宗教经验"严格地加上括号;并且,宗教必须被看成是人类的投射和产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为当代中国人理解宗教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如果我们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宗教鸦片论"进行一番重新的认识与讨论,我们则可以发现,马克思提出的"宗教是鸦片"的观点,其真实的意义则是在于强调宗教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宗教社会论"。它说明,宗教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迁,随着社会问题的改变而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得以科学实践的基本主题,其目的应是把宗教信仰转换为宗教的社会服务和信仰的社会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清朝末年,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和阶级斗争的展开,蒙古族民间无神论思想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蒙古族民间文学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反映了蒙古民族针锋相对地同喇嘛教做斗争的无神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1901年到1919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围绕这一主线,思想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对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和封建礼教的批判,这一批判又涉及对孔子的评价。其次,是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梁启超、麦孟华等对奴隶性的批判,最早提出要树立国民意识,而要树立一种新的国民意识,又涉及科学、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以及文化革新方针的争论。再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张卫东 《学术探索》2012,(5):130-132
宗教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被"彼岸"的肯定和向往来体现对"此岸"的批判和否定,就包含有对现实的世俗世界的否定和超越。[1](P106)而顶着"现实主义大师"光环的巴尔扎克也许曾无数次地叩问自己的心灵:神有没有来到我的心间?当我们仔细品读那些曾经记录他的上帝进行对话的作品,穿越"激情"文字的背后,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他,站在天主教与无神论之间,却朝着天主走去。  相似文献   
9.
尹湛纳希在宇宙观层面上坚持气一元论,以气否定了灵魂的存在;在社会观层面上物质地理解人和人的遭遇,否定了命运的存在.他揭露佛教的虚伪性,反对鬼神思想,批判世俗迷信.尹湛纳希是蒙古族近代史上一名自发的无神论者.  相似文献   
10.
科学无神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契合对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科学无神论的当代形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构建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而完成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使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这二者并不能被自觉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这种契合的实现有一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