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5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36篇
民族学   15篇
人口学   35篇
丛书文集   160篇
理论方法论   205篇
综合类   1214篇
社会学   730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a lack of access to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overlapping digital communications platforms in times of disaster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has the potential to make already life-threatening situations considerably more dangerous. As we are increasingly coming to rely on a social media mash-up of digital platforms to assist in communications during disaster situations, the issue of accessibility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s as dire as if it was high ground during a tsunami or transport during a typhoo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 is characterised by a complex and overlapping network of complementary platforms, populated by user-generated content, where people communicate and exchange ideas. In this environment, YouTube videos are posted to Facebook and embedded in blogs, and Twitter is used to link to these other sites and is itself embedded in other platforms. These networks are increasingly supplementing and supplanting more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such as the television and radio, particularly in times of disaster. The concer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elements from which this mash-up of communications channels is made are not always accessible to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is evolving network of social media-based communication exposes the limits of existing Internet-based universal design.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老了》写于1991年4月,彼时作者的生理年龄与诗中感悟分别处于跨度相距较远的不同生命时段,由此在形成诗歌内在张力的同时,也使阅读必须面对在“四月”与“衰老”之间存在的强烈反差,问题由此被提出。对这种反差的成因分析是从文本的抒情节奏、抒情肌理以及价值立场与生命观等方面的异质特征切入,解读其在诗歌渊源上与博尔赫斯、聂鲁达等世界诗人之间的互文关系,进而追溯至作者西川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对阅读经验的习惯性倚重。  相似文献   
3.
谈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民族医药产业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意义尤其重大。作者在详尽分析了我国中药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之后,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保护知识产权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信息资源共享是提高整个社会信息资源获知能力与利用率的关键。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知识生产者生产知识的动力 ,就是保护资源共享的源泉。它可以极大地促进知识资源的生产和有序利用。同时 ,保护知识产权又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资源共享。因此 ,保护知识产权 ,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功能 ,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及宣传 ,实现保护知识产权与资源共享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法律制度的产生有其背后的文化、经济背景 ,作为“舶来品” ,知识产权法律在中华大地上需要与民族文化心理、习惯进行磨合、适应。为此 ,今将视点切入到儒家的发源时代———先秦儒家的思想 ,探寻其对我国知识产权的影响 ,目的是让西方文化上产生的知识产权制度更好地在我国融合、发展 ,同时从民族文化中吸取合理因素 ,指导信息时代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 ,建立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科技管理模式与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人本管理理论,在分析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基础上,探析了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科技管理的内容与模式,包括中心型、激励型、机制型、多赢型的人本管理模式,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进入 WTO组织后的形势需要 ,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高校是知识产权产生的重要基地和占领国内外市场制高点的需求三个方面 ,论述了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保护的方式及存在问题 ,并对高校拥有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TRIPS协议》中适用国民待遇原则 ,既要遵守《WTO协定》的规定 ,又要遵守《TRIPS协议》框架下各条约的规定。《TRIPS协议》中国民待遇原则适用对象的标准有国籍标准、居所标准和实质关联标准。《TRIPS协议》适应了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而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技术创新最终目的和企业最大利益的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在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知识产权对竞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指出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是当代反垄断法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利益平衡论为视角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与借鉴了外国的立法经验,以期对我国这一领域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