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1篇
社会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泽荣流亡中国期间于1912年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考析此举缘由在于:韩国1910年的亡国情势将金泽荣逼入无国籍可隶的困境;金泽荣内心的箕子情结因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而外化;与张謇的挚友情谊使中国的形象鲜活生动,箕子情结得以激发。金泽荣此举是他在面临中、韩两国特殊时期、特殊情势下的一种特殊行为,它见证了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在近代的延续与发展,同时见证了一位韩国知识分子以文章报国的独特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2.
Deindustrialization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series of processes and transitions, reflecting the equally complicated web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interdependencies that constitute(d) an industrial society.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looked beyond just the economic impact of industrial loss, to the cultural, temporal and spatial legacies and impacts wrought by the mass closures of the 1980s, as well as the continuing presence of an industrial identity in struggles over representation and regeneration. However, deindustrialization has a history that precedes the volatility and culmination of that period, and has impacted upon a more geographically diverse range of former industrial locations than are commonly represented. The narratives that surround some sites are complicated by their displacement in time, place and discourse; they lack the political capital of an ‘industrial’ identity through this disassociation. In this article I aim to go beyond what we might consider the industrial ‘heartlands’ of the UK to a place that has felt the impact of deindustrialization, but which falls outside of the usu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UK's industrial past. I explore how the industrial identity and memory of a place can be naturalized and selectively reworked for the needs of the hour, the very meaning of ‘industrial’ altered in the process. I argue that for sites unable to access or utilize the imagery of modern, heavy industry for community or promotional aims, deindustrialization becomes a process of rewriting an historic identity – one that sheds new light on industrial loss in diverse situations, and at an ever‐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closure.  相似文献   
3.
论伪满时期日本对无籍朝鲜人的就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日本宣布在伪满洲国"撤销"治外法权,给东北朝鲜族社会,特别是给占有很大比例的所谓无籍朝鲜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日本为了稳定东北的社会治安,让无籍朝鲜人就籍,而其效果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4.
先进制造技术与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了先进制造技术的企业由于生产模式的转变 ,出现了系统化 ,集成化等新特点 ,传统组织管理模式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 ,必须按顾客驱动 ,柔性化等原则对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 ,才能发挥先进制造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就当前主流媒介对农民工的话语呈现中存在的问题,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呈现的基本态势,提出推进媒介向本质化目标发展的路径,以便更好地发挥媒介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前期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为发展完善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为深入时期。对实践美学的主要概念和命题,如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进行梳理及对实践美学的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研究多了一个视角———一个现代美学学术史的视角。李泽厚对美学的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纯粹思辨,他的所有的问题都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甚至整个人类、为每个个体幸福生活寻找出一个方向。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不仅从美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和学说,而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之频繁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西方文化在发展中国家蔓延开来。在这样一个语言文化融合并存的背景之下,翻译肩负着传播双方文化的重任,翻译的标准、方法、观点必须随语言文化的发展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晚清文坛早期存在“华夏中心论”的倾向,对西方小说经过一个艰难的认识过程之后才逐渐吸收,大力翻译。与此相联系,晚清的小说翻译经历了从合译到独译、从译述到意译两个阶段。而晚清翻译小说呈现出“翻译中国化”的总体特点,这种特点分为表层文化中国化和深层文化中国化,后者体现在种族存亡意识的突出、中国传统道德的制约、道家出世精神的渗透、绿林精神的移植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哲学发展趋势之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教育哲学发展趋势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多元、多样、生活、人生、社会、自然、幸福、淳朴等概念,将成为未来教育哲学的主导性话语。未来中国教育哲学在凸显多元化与多样性的同时,将追求教育生活化、自然化、"简单化"的理念,并将其内化为教育哲学的风格与个性。  相似文献   
10.
孔子哲学思想不仅有自然的人化,更有人的自然化。孔子人的自然化思想有着丰富的休闲哲学智慧。舞雩之乐与孔颜乐处是孔子休闲哲学智慧的两个方面,前者从人的自然情感欲求出发,寻求洒落适性的人生道路,倡导在山水游玩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后者以休闲的生活与心态超越人生的苦难与困境,无论是遭遇困境还是享有富贵,都要随遇而安,保持快乐的心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