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完全免费   1篇
  综合类   27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伦理和道德的辨证考略—基于黑格尔精神资源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格尔精神哲学关于客观精神的描述有两种旨趣:<精神现象学>中的思想进路是由"伦理世界观"到"道德世界观";<法哲学原理>中的思想逻辑是"道德"向"伦理世界"的转向.看似差异的精神逻辑隐含表达了道德哲学两个重要范畴"伦理"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道德在既有的伦理中孕育形成,并有待于在绝对自在自为的伦理理性中检验;道德又蕴涵着较高的主体性原则,推动伦理的进步与发展;伦理与道德是在相互关联中互动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博弈论视角下的个体道德行为形成过程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象知行不一是我们在德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本文引入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进行量化分析,从理性人的角度说明知行不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恰当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与德育所传播的思想道德观念相配合,制度在理性个体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个体道德意识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道德意识存在于道德个体的知、情、意中。其中,“知”即道德认知,是个人关于道德关系、规范、原则的内化,是个体道德意识的核心因素。“情”即道德情感,是个人对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爱憎或好恶的情绪反应和倾向。“意”即道德意志,是个人控制或激发热情,向明确目标驱动的力量,是克服一切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奔向目标的心理机能。“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双向联系与互相渗透,形成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完整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论个体的道德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个体的道德动力应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提出 ,并从内在道德动力、外在道德动力以及内外道德动力的结合上加以研究。个体的内在道德动力由物质驱动力和精神驱动力构成 ,个体的外在道德动力由外在激励力和外在惩罚力构成。实现外在道德动力和内在道德动力量与质的整合 ,才能不断增强个体的道德动力 ,造就具有自律精神的道德个体。  相似文献
5.
有效的道德教育建立在对个体道德形成及演变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个体道德生成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多因素、多变量的相互作用,是主体在外界环境的扰动下不断建构、不断有序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展现的道德活动内在机制及其规律性,不仅揭示了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然性,而且对于主体性德育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个体道德的选择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过程。社会系统对个体道德发展的控制,主要是对个体道德系统输入信息的制约。要对大学生的品德形成进行合目的性控制,使之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一要提升高校文化品位,改善校园信息环境;二要优化大众传媒营造的"象征性现实",构建一个有益于大学生道德健康发展的社会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下道德建设,面临主流价值被淡化消解的危机情境;荣辱观在逆转个体道德理想模糊、个体道德底线消解方面,其建构个体道德的基础作用日受重视;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优秀道德传统的传承发扬与超越,因为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确立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高举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成为凝聚道德共识的要旨,而具有持之以恒倡导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价值哲学的高度审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为整合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冲突提供了科学的道德规范;从道德哲学的高度审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中国道德建设重心实现由社会伦理建设向个体道德建设战略转移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个体道德行为空间与边界的合理勘定,符合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体现社会价值整合与个体道德建设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从个人生活的角度看,做人优先应该是个体道德建构的起点,这个起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个人人格的确定性,即人格独立和讲求诚实守信;二是作为个人品质的尊重和宽容。合理生存和合意义相统一的生活构成个体道德生长和完善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个体自我意识推动个人完成从生存到生活的心路历程。对适意的生活方式的践履体现着对人生意义的开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肉体和灵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个体道德需要的产生源自于其合理的物质利益需要和精神需要,并呈现出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发展性与反复性相交织等特点。大学生个体道德需要正是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道德主体意识、提升道德接受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生成等方面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