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女性教育角色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女性教育角色的变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先进时人大张旗鼓地提出了以"中学男女同校和大学开放女禁"为重心的角色期待思潮.正是在此影响下,五四时期,女性为争取新型教育角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最终促使女子教育在此间获得长足发展,呈现出现代化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2.
试论五四时期中国优秀知识分子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宏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一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情结是五四时期优秀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渊源,救亡图存背景下对革命理论的迫切需要是根本动因,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正反两个方面启示着中国人甄别救国方案,是重要的国际因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是必备的思想条件和物质基础。而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从比较中鉴别,从实践中认识,从斗争中凝练,最终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星期评论》与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忠山;费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0-25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重要的进步刊物之一,它以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特别是世界和中国的劳工运动而在当时的知识界、思想界获得盛名。该刊所发表的大量文章,积极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客观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状况,并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等问题有所讨论。因此,应对《星期评论》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表现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予以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论五四时期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琳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5):46-49
分析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接受的原因时,必须考虑中华民族心理的铺垫作用。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封闭固守到现代的兼容理性的过程,这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同时中华民族几千年蕴含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论五四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人主义思潮的产生直接得益于西方现代思想文化的启蒙,但同时也难以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和特定历史语境的本土化影响,是中西文化互动、激荡的产物.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既具有西方个人主义平等与自由的价值内核,亦具有鲜明的"群己平衡"的本土化特质.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青年》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之一,而复刊后的《晨报》,特别是改良以后的《晨报副刊》则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李大钊在《晨报》所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正是通过他的杰出工作,《晨报》从1918年12月1日复刊第一天开始,特别是从次年2月7日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组织、有系统传播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其作用与《新青年》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复刊以后的《晨报》紧密配合《新青年》,在《晨报副刊》开始有组织、有系统地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正是在《新青年》和《晨报副刊》的带动下,《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和稍后的《京报》等迅速跟进,先后辟出专栏专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日本学者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提出的"五四时期指导《晨报副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不是李大钊而是陈溥贤"的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论五四时期浙江报刊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1):31-34
五四时期迎来了浙江报刊的第二个出版高潮.五四时期的浙江报刊具有如下特征:相当数量的报刊是反帝反封建与开启民智的进步报刊;少数进步报刊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学生报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专业性报刊增加迅速;有相当一部分报刊存在时间很短;地域上的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8.
吴汉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2)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李大钊就阐发劳动创造美的思想 ;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 ,而且在中国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 ,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对美学的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对中国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的毁灭性攻击.他通过对封建旧礼教、旧伦理道德的批判,阐明道德革命的必要性;通过对新道德的张扬,提出了构筑新道德的根本途径及其基本轮廓.陈独秀关于道德革命的思想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打破了定孔学于一尊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热情. 相似文献
10.
李卫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1):73-76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折时期.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社会主义文化兴起的新情况;这三种文化之间既对立冲突又融合贯通;这三大文化形态在中国社会转型和新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同的价值.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三大文化形态的不断融合和良性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