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完全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626篇 |
出版年
2020年 | 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卢庆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7-56
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的调控正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居民消费储蓄行为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揭示影响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我国现阶段决定居民消费储蓄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居民收入,但必要生活水平对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对利率敏感度较差的工薪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比重甚高,而对利率敏感度较高的金融资产收入比重甚低;决定居民消费储蓄的收入主要为持久性收入而非暂时性收入;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上升和风险意识的增强,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我国居民消费储蓄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货币政策效应下降。 相似文献
3.
金融海啸与中国经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敬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1):0-52
这次金融海啸的性质是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世界金融体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危机,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原因:(1)19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世界货币体系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2)美国经济储蓄率过低,向全世界举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3)美联储一直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松弛的金融监管支持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这就使美国经济,进而使世界金融体系中充满了虚拟财富的泡沫。局部泡沫的爆破,会触发整个体系的危机。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深深地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在前20年中,中国有效利用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储蓄不足的特点,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用大量的出口需求弥补由粗放发展方式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实现了长时期的高速增长。然而,近年来出口导向政策未能及时作出调整,使外汇存底大量增加,而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和流动性泛滥使得中国金融体系中也出现了大量泡沫。
由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这场世界金融海啸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对中国经济形成冲击:(1)金融海啸的冲击促使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泡沫破灭,虚拟资产的消失造成流通性短缺和某些企业资金链断裂;(2)国际市场购买力下降造成中国出口订单的减少,使企业倒闭和失业增加的危险增大。对此,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应对。在国际上,应与各国通力协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同时通过共同的努力,构建新的世界金融体系。在国内方面,虽然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可以放在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克服困难上,但是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西方货币理论主要流派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的问题是西方货币理论的主要争论点。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对货币是否中性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推动了货币理论的发展。同时,这一问题导致人们对货币政策的不同理解。一般来说,货币中性论者认为货币政策应注意最终目标的控制;货币非中性论者则认为货币政策应注重中间目标的控制。目前,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对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我国在借鉴西方货币政策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5.
中国证券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楚尔鸣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46-51
一般理论研究认为证券市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但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只有通过货币供应量作用于证券市场的效应明显,而传导过程中的“q”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等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注重从宏观环境改革入手培养和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6.
货币需求实证分析与区域货币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中国短期货币需求函数 ,寻求影响近期中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透视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货币需求方面的差异的主要因素 ,并从区域货币需求差异论证了区域货币供给的区别 ,由此提出了思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股市价格、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股票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越来越多的居民投资于股市 ,股市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运用最新发展的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分析方法 ,对我国股市价格波动与作为货币政策重要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但股市价格波动明显领先于货币供应量 ,对货币供应结构的稳定性构成较强的正向冲击 ,从而加大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难度 ,削弱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我国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市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 ,将其纳入必要的监管范围 ,减少股市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荷兰病"与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龚秀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分析中国正在经历的源于"入世"后大规模开发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伴随大量外国资本涌入的另类"荷兰病",指出中国应对"荷兰病"所实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及其诸多影响,提出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实施扶持性产业政策以及选择性货币政策等措施来减少"中国式荷兰病"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非正式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存在是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 ,它对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用及宏观经济的运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 ,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存在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 :( 1 )导致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和货币供给量可控性的降低 ;( 2 )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 ;( 3 )导致二元金融结构与区域金融的回流效应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销。因此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非正式金融市场活动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货币政策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其传导机制来实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大大削弱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使货币政策传导需要考虑的因素多元化,传导途径变得复杂化,基于此,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各个要素的影响,指出金融创新改变每种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使货币政策传导同时受到加强和削弱的效果,即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具有非平衡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