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77篇
  免费   539篇
  国内免费   35篇
管理学   2919篇
劳动科学   658篇
民族学   141篇
人才学   236篇
人口学   363篇
丛书文集   2966篇
理论方法论   689篇
综合类   5329篇
社会学   1001篇
统计学   184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34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70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395篇
  2015年   492篇
  2014年   1189篇
  2013年   1153篇
  2012年   1187篇
  2011年   1541篇
  2010年   1386篇
  2009年   1235篇
  2008年   1370篇
  2007年   1020篇
  2006年   795篇
  2005年   705篇
  2004年   552篇
  2003年   442篇
  2002年   333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启动了新生代农民家庭的现代化转型,将其置于市场区位与家庭能力角度发现家庭转型面临陷阱与风险。由于中西部农业型地区农民家庭在婚姻市场的劣势加剧了其婚姻成本,而在劳动力市场区位的劣势使得其家庭能力与在城市开展新成立的小家庭的再生产不相匹配,由此使得青年男性面临成家不易、守家更难的境地。那些未能顺利成家与守住家的男性进入被动的个体化进程,由于没有了作为本体性价值归属的“家”的支撑,其个体化呈现出无根性,其生活进入到消极躺平状态。新生代农民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转型境遇进一步形塑出城乡三元结构,即体面进城的完全城市化、正在努力成家与守家的半城市化与未能成家或守住家的去城市化三个层次。农民家庭陷入在城乡间摇摆的半城市化与返乡的去城市化的处境与其在市场区位劣势下的家庭能力不足紧密相关,对此中西部地方政府应通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通过制度设置为其提供保障与留有退路,从而探索出与农民家庭能力相适应的渐进稳健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基于出口产品“质”的视角,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出口产品质量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出口产品质量提高显著提升了劳动力技能溢价,这种提升效应在高技术行业更为明显;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主要通过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改善企业利润和绩效等机制提升技能溢价,但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技能溢价的产品价格机制未得到验证;技能溢价与高技能劳动力供给之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为防止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加剧技能工资不平等,需要采取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增加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完善与高质量外贸发展相适应的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治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和瓶颈问题.一是一定程度上存在模仿西方的倾向,有模式化、类同化和形式主义做法;二是片面发展城市而忽略乡村,存在失衡、失当和去乡村化倾向;三是偏向外援,忽略内动力,缺乏发展后劲.这亟须对城乡治理进行升级再造,突破固化僵化思维,获得全新的变革发展.四川天府新区的"公园城市""公园社区""乡村梦"等新探索,可为中国城乡治理提供借鉴.今后,应真正改变对城乡治理的错误理解认识,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理念与方法,快速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行城乡治理制度特别是内部制度创新,强化城乡治理的内在发展动能,以智慧特别是民间智慧提升城乡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渊源来看,共同富裕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一个理想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提升不同群体的致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致富能力是在市场机制和收入分配的双重逻辑下实现的。市场机制是致富能力形成的平台基础,不同群体通过市场机制参与经济活动,贡献不同的生产要素从而获得相应报酬;收入分配中不同要素报酬的相对差异导致了不同群体致富能力的差异。致富能力的提升需要让每个人平等地获得积累人力资本和参与共创、共建、共享的机会,也需要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来激发不同群体提升致富能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城市社会中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如何影响家庭收入差距。结果发现,在市场转型和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随着教育收益率的不断上升以及人们对于婚姻经济理性的认同提高,一方面,高等受教育层级在择偶偏好上的对外排斥增强,与其他教育层级之间的通婚壁垒强度提升,由此导致教育同类婚向高等教育层级集聚;同时,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在择偶上受到其他教育层级的排斥程度亦有增强。另一方面,教育婚姻匹配与收入婚姻匹配之间的关联性不断提高,在受高等教育扩张影响的世代中已几近完全相同。在此条件下,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家庭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8,(1):46-53
虽然中国当前的劳动力供给开始趋于短缺,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但有赖于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人口质量红利已经开始替代人口数量红利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在供给侧的结构意义上而非要素意义上为中国经济奠定了持续增长的基础,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卓有成效,所以中国仍然具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家庭收入流动:1986~201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986~2017年每年2万多户的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研究中国农村家庭收入流动问题。研究发现:(1)三十多年来,中国农村收入流动性一直在下降,根据不同指标的测度,下降幅度约14%~21%;(2)基尼系数从1986年的0.37缓慢上升到2000年的峰值0.42,再逐步下降,最近几年稳定在0.33左右,收入流动会使得长期基尼系数下降10%~25%,但收入流动在缓解长期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在下降,由于流动性下降带来的长期贫困问题需要关注;(3)对不同角度的影响因素相关性讨论发现,政府补贴、家庭禀赋(劳动力或土地)、学校教育、社会资本(党员身份或干部身份)等均有利于提高收入,实现阶层跃迁,但相对于2002年之前的市场化前期,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断下降,越来越难以带来阶层跃迁,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回报在快速上升。本文的研究对于全面理解中国农村收入流动及与其相关的收入分配、阶层固化等重要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交通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然而很长时间以来对交通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重视。本文引入"路学"的视角,通过山西省介休市大靳村的田野材料,探讨道路网络变迁对中国城乡社会结构的影响。文章指出,传统社会的城乡结构主要是一种小区域、多层级的"串联式"格局;而在当代社会,中国突飞猛进的"交通革命"使得中国社会的时空距离被大大压缩,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中间层级也随之消减,大区域、扁平化的"并联式"格局取代原来的"串联式"格局成为当代中国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的一种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