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3月6日,是徐梵澄先生去世12周年的日子。在他示寂之前的个把月里,已进入了昏迷状态。一日,我去看他,见病榻案头摆着《薄伽梵歌论》的清样稿,其红笔勾勒的痕迹仿佛是一个生命的句号,停留在全书的三分之一处。就在此前一些天,他还颇有兴致地与亲戚姜丽蓉大姐说,"今天我又干了(校对)两个多小时",遽尔神色又黯然下来,凄凄地说,"看来我的学问没有人继承了"。是呵,没有人继承了。据我所知,他还有若干工作没有完成,如《佛教密乘研究——摄真言  相似文献   
2.
作为印度传统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古圣梵典《奥义书》在凝聚古代印度民族心魂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奥义书》精神体验的基点与信仰理念的核心乃是实现个人"自我"同宇宙精神契合通同的"梵我一如"境界和通过宗教修行超越轮回达到灵魂解脱两种诉求,以阿特曼"四位"说为表征的解脱观念与"梵我一如"思想并行不悖地贯穿于各种部类《奥义书》诗文的字里行间,这两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奥义书》信仰的文化基础和哲理思维的深层蕴涵,支配、影响印度人的精神生活长达数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3.
[提要]精心辨析与正确把握印度哲学与宗教中的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从源头上厘清原始佛教根本问题的传承流变,而且也能对佛教思想后续发展的某些动向形成比较准确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讲,原始佛教一方面继承了婆罗门教系统的“轮回解脱论”,但另一方面又反对“梵我同一论”,从而建构了自身教义体系中的“心性本净说”与“流转还灭说”。此之所在,能够彰显出人生如何转迷成悟与转染成净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4.
在古印度的《奥义书》中除了占主导地位的以大梵为本体的世界整体统一性理论之外,还提到或论述了世界统一于极微、"空"、风和气、"六大"和"三界",以及生命统一于气息等理论。对这些理论的挖掘,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的把握《奥义书》之后的印度哲学发展起来的种种多元实在论学说的深厚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作为印度传统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古圣梵典《奥义书》在凝聚古代印度民族心魂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奥义书》精神体验的基点与信仰理念的核心乃是实现个人"自我"同宇宙精神契合通同的"梵我一如"境界和通过宗教修行超越轮回达到灵魂解脱两种诉求,以阿特曼"四位"说为表征的解脱观念与"梵我一如"思想并行不悖地贯穿于各种部类《奥义书》诗文的字里行间,这两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奥义书》信仰的文化基础和哲理思维的深层蕴涵,支配、影响印度人的精神生活长达数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6.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堪称三大哲学传统,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吠陀文献之《梨俱吠陀》中虽然产生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其内容则倾向于宗教,而未形成系统的哲学体系。在《梨俱吠陀》等吠陀文献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到奥义书时期系统形成了印度早期的哲学思想体系,且《奥义书》也成为了印度最早的哲学经典。故本文以古印度吠陀文化为引导,以奥义书为本位,阐述了吠陀文化中印度早期哲学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吠陀奥义书中确立的婆罗门教的基础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吠陀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教徒的圣典 ,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其中包含的婆罗门教思想的基础观念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奥义书对印度古代不少宗教都有重要影响。佛教的许多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奥义书有关联。一些佛教理论是在改造批判奥义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还有一些佛教理论则直接采用了奥义书中的有关思想。早期佛教的教义与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思想既有差别点,又有类似处。吸收了大量奥义书成分的婆罗门教和佛教成为印度古代两大主要宗教体系,对印度后世基本文化形态的构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叔本华通过重新理解康德和柏拉图的哲学 ,批评其两个世界的划分而转向印度教的“梵我合一” ,从而从基督教转向东方宗教和直觉主义。其意义在于打破了东西方宗教的隔离 ,推动了西方哲学和宗教向东方宗教的交汇。东西方哲学和宗教都应该克服各自的局限 ,为全球时代的哲学重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