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9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3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70篇
丛书文集   1014篇
理论方法论   121篇
综合类   1652篇
社会学   149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常识来说,信任的前提必须是对信任对象的信息有所了解,那么对象的信息,包括品格、身份、名誉等将成为信任的条件。但是,现代开放社会中面临的更多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的交往通常面对的都是对象道德品格信息的"缺场",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对信任的"不选择"或不作为,这就导致了现代社会巨大的信任危机。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信任,即基于专门知识、体制和一种所谓商业精神的信任,这些信任虽然可以允许对象信息的缺场,但是其信任的根基却是规则或契约信息的完全"在场",而非对主体本身的信任。孔子曾提出"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原则,即不随意臆测他人是否相信自己的待人原则,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任品质,这种无条件的信任的风险和风险的担当诚然需要社会正义来支撑,但这种作为道德的信任上升为一种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却是必要而迫切的。  相似文献   
3.
4.
学界对《孔子诗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作者、简序编排、简文释读、文本阐释四大议题,文本阐释又包含对其诗学、诗经学史、思想史、历史文化价值的多维探索。回顾与反思其学术史可知,作者问题要立足先秦时代的著述观念与实践,注意区分"作者""述者""抄者"的各自角色及其意义;简序编排要重视物质形态的作用,遵循形制第一、表达第二、意义第三的原则;文本阐释应建立在文本整理的坚实基础之上,文本整理又以简文释读为核心;诗学研究是《诗论》研究的根本与归宿,其他阐释研究则要注意文献的使用限度。  相似文献   
5.
孔子和释迦牟尼同为"四大圣哲"中的东方文化巨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为东方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二者在教学哲学思想上既有明显的差异,也有诸多相近之处.孔子的教育目标为积极入世,培养治世人才救世,释迦牟尼的教育目标是超脱尘世,济度开悟觉者救人.孔子与释迦牟尼主张教育平等,因材对机施教,注重启发诱导和学思行相结合,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勤奋的必要性.作为教育者,他们与弟子平等相待,坦诚交流,言传身教,其教育思想和成就对今天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9,(10):119-122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着醇厚的实用理性精神品质,其内涵的实用性和理性特征是合理解读孔子经权思想的方法论视角。"经"是孔子的行为准则,也是其坚守的道德原则,但并非一味固守,而是寓理性于其中,在现实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权变。在实用理性的引导下,孔子之经并没有成为理论教条,而是与权变思想相结合,具备极强的实用性,成为后世人们解决原则与现实冲突问题的指导性原则,并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阶层划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孔子的阶层美德伦理以"士农工商"四民的职业划分为现实根据,同时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等级划分进行了生产、分配、消费上的经济规定,并为每一阶层的利益追求提供了价值标准,使其在追逐现实利益时,也依然能够保持对义的坚守。以此在规范当时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能跨时空、超阶层地为现今社会结构的完善与义利关系的统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曾自称其学为"以庄证孔",即以庄子的"齐物"哲学解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他因此提出"尽忠恕者是惟庄生能之""齐物即忠恕两举者"等理论。太炎将"齐物"与"忠恕"相贯通的内在理路是:他先以佛学之"真如"——"平等"证庄子之"无我"——"齐物",再以庄子之"无我"——"齐物"证孔子之"忠恕之道"。如果说传统学界对"忠恕"的解释是"有己之忠恕",那么,太炎基于庄学和佛学的"忠恕"则是"无己之忠道"与"有己之恕道"两相并举,传统解释重"恕道",太炎更重"忠道";传统之"忠道"是反己尽己,太炎之"忠道"是虚己尽彼。他强调以"恕道"推度他者之时,同时需要以"忠道"整全地观照他者,此庶几有补儒学"絜矩之道"之所可能产生的为孔子所始料未及的种种负面影响。太炎先"以佛证庄"再以"以庄证孔"之思想关怀,是以东方古典思想对所谓公理、自由、平等等近代西方启蒙理念进行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9.
10.
《论语》中有四处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关于四处评价之间是否一致,学界多有争论,而最大分歧则在集中在孔子是否肯定管仲为“仁”.单纯从字句本身,以及整书的行文特点和孔子的言语习惯,都很难对此做出完全合理的判断.只有将孔子仁学的多维性特点一并纳入,形成三位一体的考察,方可对孔子的评价做出正确的解读.孔子并没有直接肯定管仲为“仁”,他是有意向弟子传达仁学多维性的理论特点.当然,四处评价之间也并无矛盾,他承认管仲的功业与才能,但至于“仁”,孔子进行的则是多维评价.直接认为孔子肯定或否定管仲为“仁”,都是简单化和呆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