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7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8篇
丛书文集   5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27篇
社会学   69篇
统计学   5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在现行的考试中注意在招生考试内容上,在招生考试方法上,在招生考试评价上结合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实现科学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2.
美国人在“严重”反思他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凌玲 《科学咨询》2008,(14):66-66
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学习,掌握英语知识,提高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发展学生潜力和个性.我们多数老师往往在上新课时能够注意到给学生创造一个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的有利氛围,但到了复习课又恢复到以前应试教育老路上.  相似文献   
4.
培养写作能力历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然而,许多教师感到作文教学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难,甚至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认为作文是慢功夫,多下工夫也是白费蜡,不如多在语文知识上花力气见效快。所以要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必须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一心为学生终身负责。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作文教学必须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课外联系生活多读多写,课内结合教学教给方法,鼓励创新。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能力有多种,培养的方法也有多样。笔者认为课文批注法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一条便捷而实用的方法,它的优点很多,应予提倡。  相似文献   
6.
安铁汉 《中南论坛》2006,1(1):64-66
几年来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但独立学院如何在教育创新上走自己的路,特别是英语教学,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当前摆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如何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3突破应试教育倾向,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经常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我们,这就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否居于中心地位.”似乎知识是应试教育的专利,而素质教育就不应当过分重视知识,形成了一个误区,使素质教育的推进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新课程则一反这种二元对立思维,  相似文献   
8.
谷秀丽 《科学咨询》2003,(10):12-12
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取决于教师,取决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课程内容是第一要素,是素质教育的承载体,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素质教育催生了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多年来,东台市实验小学秉持"文化立校,品牌塑校,特色强校"的办学宗旨,锐意创新,大胆改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10.
耿丽青 《职业》2012,(11):118
目前,学校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两者相互对立。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