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9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雨 《老年人》2011,(5):44-45
李商隐(812-858),唐代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并称"小李杜",与盛唐的"李杜"遥相辉映。李商隐是一位悲剧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晚唐,一生怀才不遇。他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孤独而飘摇。  相似文献   
2.
马各 《职业》2011,(4):29-29
身处职场,每当山重水复,每当怀才不遇,你是否分外企盼能得到高人特别的指点与提携?寻找导师之路,你选择主动出击还是被动等待?在《职业》杂志与搜狐职场联合开展的“2011,为自己找一位职场导师”调查结果显示,93%的职场人希望拥有自己的职场导师,40.4%的职场人会主动邀请他人做自己的职场导师。  相似文献   
3.
贾谊是有一个政治才能的人,但得不到重用。历来吟咏贾谊的诗作,也都将贾谊视作一个怀才不遇人。各代诗人在咏贾谊时,都不同程度融入诗人的情感、心性、遭际、命运以及时代风貌,在慨叹贾谊遭际的同时,也悲叹一下自己"士不遇"的烦闷,不同的诗人对贾谊遭遇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他们在自己的诗作中对贾谊才高位下的不幸遭际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女神》中涉猎了很多“经典”的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寓意都与诗人的情愫紧密联系。意象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渺小感和对“大”的渴望,以及诗人希望通过政治体制的重建来实现其抱负的思想,从而展示了诗人的“君子”人格追求,彰显了《女神》中的基本“原型”为“怀才不遇”的情思和积极“入仕”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柳宗元的一牛可谓怀才不遇,屡遭排挤,大志末酬身先老,含恨而终。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再加上永贞革新的失利,柳宗元遭到了人生的一大重创,被贬为邵州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人是世上唯一会笑的生灵,可在日常生活中,有几人能笑面人生呢?人生这个词汇好沉重,生老病死谁都难免,更何况种种不如意。如:怀才不遇,朋友反目,或是更大的打击。又如亲人离散,爱情失败等等。即便是一个最顺当的人,也常常会发现,想要的幸福却在遥远的彼岸。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自以为很有才华的人,一直感到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愁肠百结,整天生活在苦闷烦恼中。有一天,他去责问上帝:"命运怎么对我如此不公呢?"上帝听了后沉默不语,只是随手从地上捡起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把它扔到乱石堆中。上帝对他说:"你去把我刚才扔掉的那个石子捡回来。"结果,这个人翻遍了整个乱石堆,也没有找到那一颗石块,最终神情沮丧着无功而返。这时候,上帝又取下自己手上的戒指,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扔到了乱石堆中。结果,这一次他很快便找回了那枚戒指,一枚金光闪闪的金戒指。他一下子醒悟了:当自己只不过是一颗石子,而不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时,就永远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朋友阿杰在一家商业公司工作,但不知为何,他同上司的关系搞得很僵。阿杰因此感受到工作环境的压抑,所以对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感到很不满意。有一天晚  相似文献   
8.
文人并称现象在中国古代屡见不鲜,在并称视域下,文人间的共性容易被过度放大,而忽略个人特质,且对并称的确立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学史现象关注不足.以吴中文人计东、顾有孝、潘耒、吴兆骞并称的"松陵四子"为例,这一并称关系的达成过程尚未有人详述原委,存在诸多含混不清之处.故以"松陵四子"为切入点来考察文人并称现象出现、演变过程,可...  相似文献   
9.
“黄金台”的典故常常出现在中国文人表达“怀才不遇”与渴望“招贤纳才”的诗句中.由于朝鲜文人对“黄金台”意象的接受,他们在诗歌中谈及人才问题时,对“黄金台”典故的运用与中国是相通的.但是在明亡清兴之后,随着东亚政治格局的改变,朝鲜士人“思明反清”心态的形成,“黄金台”被适时地赋予了“思明反清”的新内涵,朝鲜文人对“黄金台”典故固有意象的这种“篡改”,体现了他们对明清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曹瑞娟 《殷都学刊》2010,31(3):116-120
"怀才不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这一主题在唐代士人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遇"现象的出现,与社会政治制度和用人政策有关,也与士人信奉儒家用世哲学,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我胸襟抱负密切相关。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三大支柱的儒、释、道三教发展至宋代,呈现出融合之势,对宋代文人的思想结构、文化性格和处世心态造成了很大影响,进而使其作品中的"怀才不遇"主题大为淡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