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01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319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28篇
丛书文集   170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482篇
社会学   103篇
统计学   4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郁 《生存》2020,(15):0221-022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广大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山区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人数的比例更是居高不下。作为多年在贫困山区担任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使山区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绝不是讲几句道理就能做到的,需要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坚持长期、细致、耐心地做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偏远山区农村社会的区域、阶层、利益、组织结构及观念的不断分化,这种外在情势变化激发了农民内在参与村庄治理的意识和动力,但外在的组织依托的缺乏、信息的不对称和参与渠道的不健全使农民有效参与村庄治理的愿景难以实现。因此,只有加强偏远山区农民有效参与村庄治理的组织化建设、信息对称保障和渠道健全拓展机制的构建,并动态感知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政治需求,提升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效能感,改变制约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体制机制,才能让偏远山区农民在享有实实在在的自治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所参与的村庄治理行动成为新常态。  相似文献   
3.
去年,儿子驾车,与我一起去了一趟闽北山区,看望我最感恩、最难以忘怀的房东老奶奶。我是江西省核工业地质队的职工家属,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跟随在当时华东六〇八队下属分队工作的爱人四处漂泊,八方安家,辗转赣闽两省多地,在城镇和山村租房住。  相似文献   
4.
武陵走廊是位于我国内陆腹地的物资与文化通道,伴随着散杂居民族的迁徙、流动与定居,武陵走廊逐渐形成了散杂居民族和自治主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场景。蒙古高原南迁的蒙古族及其先民、云贵高原东迁的白族及其先民和华南北上的侗族及其先民共同构成了武陵走廊人口数量最多、分布也相对集中的散杂居群体。在民族交往交流与文化互动的恒久过程中,散杂居民族体现出文化变迁与文化固守并存、文化认同与边界意识明显、文化寻根与文化重构交融的重要文化特征。强化散杂居民族的走廊研究视角,对推动建构有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走廊学”学科体系建设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喜马拉雅山区的气候干旱是学术界讨论气候变化的热点,该区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适应气候干旱时采取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地处东喜马拉雅山区的云南梅里藏区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干旱,藏族妇女在浇水灌溉劳作中积累的水传统知识为当地藏民种植葡萄适应气候干旱提供了新动力,加速了藏民的生计和社会转型。文章在对德钦县斯农、明永、布村等藏族村落田野研究基础上,讨论当地藏民水传统知识在适应气候干旱及其对葡萄种植新产业发展的作用,指出葡萄种植建立在藏民性别化的水传统知识基础上并带来了新的性别分工。梅里藏区藏民的研究案例强调气候变化作为一种环境力量,重塑了藏民的新生计经济作物种植及其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前四论曾将桃花源文化分解为生态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来论述。现在我们就按此思路分析看看《边城》是如何体现桃花源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因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而名满天下,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追寻与考证从来不曾停止过:“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它究竟是一个虚构的艺术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如果真的曾经存在过,那么,它又在哪里呢,它所展示的到底是怎样一种文化环境?民族学家彭伊立、覃武陵在其父彭泊先生(我国50年代对土家族进行民族认定的先驱之一)民族思想的影响和启示下,对桃花源与武陵蛮的渊源进行深入研究,以失落了2000多年的巴文化为契机,运用民族学的新理论以及考古界、地质地理界和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对“桃花源”这一千古悬谜做出了大胆、独特而合理的推测与解释。本刊曾在2004年第5期刊发过两人撰写的《〈桃花源记〉并非虚构》一文,阐述了“东晋末年我国武陵山区腹地‘武陵蛮’的生活现实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写作原型”这一观点。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争鸣”栏目对彭伊立、覃武陵两位先生近期撰写的该专题系列文章予以连续刊载,希望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南迁后 ,居于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的闽粤赣边地 ,面临着经济转型的严重挑战。为了在新迁地能够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重新学习。在山区经济方面 ,早己定居当地的畲、瑶族人对客家人的影响 ,大体可归纳为两大类 :农作物方面 ,主要为旱地作物 ;物产方面 ,主要为“山货”。本文旨在说明 :客家文化之所以形成绚丽多彩而又独具一格的文化 ,就在于它是一种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 ;我国境内诸族文化存在着互相影响、渗透、融合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农村山区中学学生厌学物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改变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幸福的花垣     
《民族论坛》2007,(11):57-58
雄伟挺拔的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神奇地貌,这一切构成了花垣旖旎的风光。而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更是让这个地处湘、渝、黔边陲的县城为世人所熟悉。这里悠久的历史渊源,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产资源,繁荣的农村景象,灿烂的地方文化,众多名胜古迹,独特的民情风俗……如山花烂漫、群星闪烁,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