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5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61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古均田制度的农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之一,它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古时代社会变迁与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相联系:均田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相关联,既是中原既有生产关系与少数民族新型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也与民族迁徙而引发的农牧结构大调整和农牧技术的大发展密切相关。从这一视角出发亦可见均田制实施与隋唐盛世之联系。  相似文献   
2.
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二者间的交融与冲突曾直接影响着王朝盛衰、世代隆替,同时,也左右乃至规定了它们自身的发展方向。就历史而言,农耕与游牧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秦汉以前,两种文化圈均未形成统一的政权组织,相互间的接触是零散的、间断的;秦汉以后,中原和塞外各自形成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两种文化间建立起比较稳定、全面的接触关系,其特点是游牧南进与农耕重心南移;降及清朝,“大一统”的政治环境、游牧对农耕依附的加强,传统农耕区人多地少局面的形式,都促使农耕文化全方位地推向长城以北的大漠地区,以和平的方式,交融汇合,蒙古与内地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僚人于两晋之际大量北上迁入巴蜀地区,到宋代以后逐渐融合消失,在晋唐间对巴蜀行政区划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一些郡县的荒废弃置;二是很多县被迁移治所;三是出现了僚郡的设置;四是出现大量新置州郡县。僚人影响下的巴蜀政区变化表现出长期性、频繁性和多样化的特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短期内僚人数量激增,政局动荡、管辖权变易频繁,巴蜀地区自身复杂的地理环境等。而政区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管理深化调整,也促使僚人与周边各族更为频繁的接触往来,最终与周边各族融合。  相似文献   
4.
李玉君 《求是学刊》2014,(2):168-172
金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高峰期之一。由于受到汉民族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金朝仿照中原王朝设立了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汉文化,尤其重视礼仪文化。在此过程中,代表皇家威仪的金朝宗室的礼仪行为方式的转变最具有典型性,宗室的衣食住行处处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当时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女真民族习俗文化也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5.
西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民族关系问题成为西晋政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一时代,邓艾、傅玄、郭钦和江统都提出了“徙戎”理论,即试图通过胡汉分治化解民族矛盾,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但这种“徙戎”理论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其原因固有多端,但综合来看实由民族融合大势使然.  相似文献   
6.
由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中,关于中华民族“一体”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这是一超越各民族界限,上升到一个国家整体层面的概念,所以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几百年来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一次对外来敌对势力的反侵略斗争,都在无形中促进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也正是由于存在着反分裂反侵略的任务,所以才有强调中华民族“一体”性的必要.但是,在强调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都有意无意的突出了汉族的主体性成分,而对其他少数民族有所忽视.有时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为了突出整个国家的整体性而抑制各少数民族的个性发展,甚至希望他们被汉族逐步的同化和靠拢,以利于整个国家的管理和运转,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7.
一百多年来,法国一直对所有国民施行无差别的"共和同化"融合政策。但随着社会多元化程度的扩大,该政策已无法适应当今法国社会的需要。民间资源配置的失衡,最终导致该国近年一系列骚乱和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为了缓和民族间的关系,法国的政治家们推出以正向差别为原则的教育优先区和教育优先入学政策。这些教育优惠政策的施行,在转变法国传统无差别原则的同时,也有效缩小了不同民族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二者在对待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同,收到的政治效果也不同。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导致鲜卑族和汉族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在政治上败于西魏北周。西魏北周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成功地促成了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的结合,促成了鲜卑族和汉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北方草原民族为了巩固其在中原建立的政权,成立了庞大的语言翻译机构,这一重要举措促使北方民族语言文字与汉族语言文字在长期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中互相影响,兼收并蓄.不同文化在此期间所产生的冲击力和推动力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潜藏其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述北魏、北周、唐时期出现的诸多追祖李陵的现象,以"拓跋鲜卑系李陵之后"为讨论中心,从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的视角出发,来重新梳理和解析此类深为学界所质疑的追祖现象.本文还结合时代背景,将李陵视为一种胡汉杂糅的文化象征符号,探讨了其在北方游牧人与汉地农耕民接触与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